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五节协同”引领农业节水“青城”模式
今年以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锚定水资源实际与粮食安全双重目标,以“四水四定”为遵循,构建起“政策为基、技术为核、模式为范”的农业节水体系,深入实施“五节协同”工作法,推动农业节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年累计新增节水能力2739万立方米,走出一条具有青城特色的农业深度节水新路径。
今年,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将农业节水纳入全市发展战略,印发《呼和浩特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及任务清单,明确“目标-路径-责任”三维体系。建立多部门协同、市县乡三级联动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形成“统一规划、分工落实、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节水工作提供坚实政策保障。跳出单一技术节水局限,打造“工程、农艺、品种、结构、机制”五位一体的协同节水模式,实现全链条水资源高效利用。
在工程节水方面,整合零散地块、统一渠沟路布局,全年完成建设46.11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3.2万亩,贡献超2656万立方米节水能力,让“小田变大田”的同时,实现灌溉效率质的飞跃。
在农艺节水方面,规模化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累计应用面积达269万亩,覆盖玉米、马铃薯、蔬菜等主粮及经济作物,相比传统灌溉施肥,节水超30%,水肥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实现“一水两用、一肥双效”。
在品种节水方面,筛选推广抗旱稳产品种,2025年应用面积5.14万亩,亩均节水10立方米,节水能力达51万立方米,通过“选种适配”减少无效耗水,为干旱年份保产提供品种支撑,实现“以种促节、以种稳产”。
在结构节水方面,科学压减高耗水作物1.07万亩,因地制宜发展杂粮杂豆等低耗水特色作物,亩均节水30立方米,累计节水量32万立方米,在优化种植结构的同时,推动农业向“节水型”产业转型。
在机制节水方面,配合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现新建高效节水项目区计量设施全覆盖,修订用水标准,推动农业用水从“无人管”到“有人算”、从“无序用”到“有标控”。以精细化管理倒逼用水效率提升,让每一方水都用在“刀刃上”。
同时,全市立足不同区域农业生产条件,探索出7类特色节水模式。一是“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模式:打破农户的承包界、杂乱的地块界、混乱的渠沟路。统一开挖渠沟、修整道路、植树造林、平整土地、划分地块。在集中连片区域推进1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打破地块边界实现集约化经营,亩均增产200斤、增收300元,实现“节水、增产、增收”三重效益。二是“引黄澄清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利用渠道水源蓄水,将地表水二次澄清,通过滴灌设备按时、按量、按面积灌溉至田间,进行水肥一体精准给水施肥。在托县推广4万亩,利用渠道水源二次澄清,通过滴灌精准水肥供给,滴灌水利用系数提升至0.9,让黄河水“变清”再“变金”。三是“坡改梯”模式:梯田田块沿等高线布设,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地形起伏较大的,田块划分呈扇形,在清水河县推广0.5万亩,实现“田变宽、保水强、路配套”,既提升抗旱能力,又守护生态,打造“绿色良田”。四是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模式:以膜下滴灌为核心,配套集成耐密抗倒品种、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滴水出苗、合理密植、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控防倒等技术措施和管理模式,推广95万亩,亩均种植株数增加500-1000株,节水40%、肥料利用率提升25%,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增加亩收益200元左右。五是移动式直滤滴灌模式:以移动式黄河直滤滴灌装置为核心,充分利用沟渠、季节性河流、储水池和集雨坑来提高雨水、洪水、渗漏黄河水等资源,结合装置灵活、可移动的特性,随时根据植物的需求分次均衡供应,大幅提升水肥利用率。托县投入300台移动式黄河直滤滴灌装置,利用沟渠、储水池等水源,辐射6万亩农田,实现“按需供水、灵活灌溉”,成为节水新生力量。六是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以膜下滴灌、浅埋滴灌、高垄滴灌水肥一体化方式为主,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通过压力系统将可溶性肥料溶解在水中,精准输送至作物根系附近土壤,实现“水随肥走、肥随水行”,显著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可节水30%以上,全市应用面积达到269万亩以上。七是旱作集雨补灌模式:应用软体集雨水窖收集雨水,通过太阳能提水滴灌系统来实现,让无灌溉条件的旱地拥有一定的补灌能力,确保农作物播种用水和生长期严重干旱时的保命水。在清水河县旱作区建设200余座软体集雨水窖,覆盖2万亩农田,通过太阳能提水滴灌,为旱地提供“播种水”和“保命水”,延长作物抗旱时间15-20天,实现旱作农田增产15%左右,形成“少雨保产、多雨高产”的稳定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