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优12米粉专用稻:破解稻油矛盾,赋能川渝米粉从“好米”到“好粉”
清晨的重庆合川,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开启当地人的一天;四川绵阳的红汤、清汤、对浇米粉,更是传承千年的早餐名片。如今,这两碗跨越川渝的“舌尖美味”,正因一粒叫“Q优12”的米粉专用稻迎来升级——它不仅解决了米粉原料的“品质焦虑”,更破解了川渝“稻油轮作”的种植难题,让“稳粮扩油”与“产业增收”实现双赢。
“以前做米粉,要么用陈化粮,要么从外地调硬米,原料不稳定,口感时好时坏。现在有了“Q优12”,新米直接加工,不用加添加剂,米粉又Q弹又有米香!”重庆合川三足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负责人邓世明抓起刚产出的鲜粉,语气里满是认可。这粒“神奇稻种”,是重庆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李贤勇团队十余年选育的成果,其诞生的初心,正是瞄准川渝农业的“双重困境”。
一方面是种植端的“稻油矛盾”。川渝中低海拔地区是“稻油轮作”核心区,但传统模式里,油菜要到5月上旬收获,水稻若此时移栽,抽穗灌浆期会撞上7-8月极端高温,导致减产、品质下降;若换短生育期油菜,又会浪费3-5月的优质光温资源,拉低油菜产量,让“稳粮扩油”陷入两难。另一方面是产业端的“原料困境”:川渝米粉加工长期依赖外地硬米或陈化粮,不仅成本高,还难保证口感稳定。
Q优12的出现,恰好实现双向破局。团队另辟蹊径,不缩短油菜生育期,而是通过基因选育强化水稻耐热性:在重庆高温伏旱天气下,Q优12结实率仍能保持85%以上,即便油菜5月上旬收获后移栽,也能避开高温减产风险;同时,它的直链淀粉含量达25.3%-25.7%、整精米率62.4%,既完美适配米粉“弹韧不易断”的加工需求,新米还无需陈化就能直接使用,彻底解决了产业端的原料痛点。2008年通过重庆审定后,它逐步成为川渝加工型水稻的“领头羊”。
在四川绵阳,Q优12为“百亿米粉产业集群”筑牢了原料根基。2023年,梓潼县石牛镇5000亩示范田平均亩产达704.1公斤,直链淀粉含量比常规水稻高8%。“用它做的绵阳米粉,老食客都说‘有小时候的米香味’。”梓潼平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晴说,目前公司已在三台、游仙等地推广种植超2万亩,年供应专用米3000吨,直供30余家米粉企业。
重庆合川则借Q优12实现了“稻油双丰收+原料本地化”的双重突破。过去,合川每年需从外地采购1.8万吨米粉专用米;2023年引入Q优12后,300亩示范田不仅水稻平均亩产达725.74公斤(较普通田增产125.74公斤),前茬油菜也亩产180公斤(较当地平均增产50公斤),算上Q优12每公斤比普通稻谷高0.1元的收购价,稻油两季每亩合计增收近700元。“现在我们推行‘企业+基地+农户’订单模式,计划扩种到3万亩,未来米粉原料能100%本地化。”合川区米粉行业协会会长荆安华说。
这一成果还引发了周边地区的关注——四川广安、岳池、武胜等地政府主动上门寻求合作,川渝多地米粉协会、种植大户纷纷到示范田观摩。“Q优12”不只是一个好品种,更是一套‘稳粮扩油+产业增收’的解决方案。”重庆市农科院产业处处长皮竟表示,团队还配套了集中育秧、机插机防等全程机械化技术,目前“Q优12”在川渝种植面积已超3万亩,不仅让农户每亩增收300-400元,更推动川渝米粉从“小米粉”向“标准化大产业”升级,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粮油安全”与“特色产业”协同发展,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