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保安村从“抱着金元宝”要饭到年入百万!
呼兰河畔,寒意料峭。11月中旬,沿着通村公路驶入黑龙江庆安县庆安镇保安村,冬日的村庄依旧活力涌动:文化广场上,村民们自发组织的广场舞队舞步整齐,彩绘墙面上“党建引领强村富民”的标语格外醒目;唯田冷链科技有限公司等招商引资企业内,加工车间机器轰鸣;绿乡花田冰雪嘉年华游乐园里,工人们正加紧维护设备等待降雪开园迎客。
“刚回村时,村里发展的庭院经济各自为战,家家户户都种白菜萝卜茄子啥的,到了收获季卖不上价;村‘两委’班子进取心弱,遇到项目总是害怕失败怕担责,工作推不动。”任艳虹回忆起初任时的困境,至今记忆犹新。他深知作为城乡接合部的保安村,不能只靠扩建征地的“一次性红利”,要改变村里面貌、增加集体收入,必须先建强党组织这个“主心骨”。
任艳虹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抓党建,通过每月固定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学习乡村振兴政策、观看先进村发展纪录片,还带领村“两委”干部、党员代表赴县域外的产业强村考察学习,逐步打破“怕失败、不敢闯”的思想僵局。他推动建立党员责任区,将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任务包干到人,党员干部从“旁观者”变为“主力军”。
“党支部就是主心骨,党员就是先锋队。”这是任艳虹常说的话。5年来,他带领村“两委”班子累计为村民办实事100余件,化解矛盾纠纷100余起。
“村子富了,更要让村民的精神面貌提起来。”任艳虹深知,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针对村里存在的人情攀比、闲置物品乱堆乱放等问题,他牵头制定《保安村村民公约》,推出“文明家庭”“好儿媳、好婆婆”“致富带头人”等评选活动,通过村民自荐、小组推荐、现场投票的方式,让先进典型“看得见、学得来”。
村民刘洋,独自抚养孩子,细心照顾公婆,被评为2022年“好儿媳”。“以前觉得做好事是应该的,没想到还能得到村里的表彰,现在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人越来越多了。”刘洋的话道出了村民的心声。为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任艳虹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成6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配备健身器材20余套,组建广场舞队、秧歌队、书法兴趣小组3支文艺队伍,定期开展“文艺演出”“端午包粽子”“国庆升国旗”等活动。每到傍晚,文化广场上灯火通明,歌声、笑声此起彼伏,曾经“晚上关门睡大觉”的村庄,如今充满了烟火气和幸福感。
此外,任艳虹还注重民生保障,牵头成立“爱心志愿服务队”,定期为村里6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体检、理发、代购药品等服务;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组织党员干部轮流陪护,解决外出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现在村里环境好、风气正,老人有人管、孩子有人护,我们在外打工也放心。”在长春务工的村民齐晓东在电话里对记者说。
“保安村地处城乡接合部,最大的优势就是临近县城,必须把这个优势转化为致富优势。”任艳虹立足村情实际,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商议,向镇里提出“依托县城市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想法,得到镇党委大力支持。
他先从盘活集体资产入手,全面清查集体“三资”,闲置的村集体土地作为项目用地被重新盘活:没有启动资金,在镇党委的统筹指导下,会同全镇8个村党支部拧成一股绳投资成立旅游公司;缺人力,各村党员带头出工。2023年7月绿乡花田生态园项目建成运营,当年带动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打响了产业振兴“第一枪”。
首战告捷,村民纷纷配合。他推出“民宿旅游、定制菜园、亲子采摘”等旅游项目。“夏天来这里能看稻田美景,秋天能体验收割乐趣,冬天还能赏冰乐雪、吃农家菜,周末游客特别多。”园区附近餐饮店经营者李艳说。
如今的保安村,已形成“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500万元,较2020年增加了60%。保安村先后获评全市发展乡村经济工作先进村、全省发展集体经济示范村、黑龙江省美丽家园示范村、全国文明村,任艳虹也因成绩突出,荣获绥化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只要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就没有干不成的事。”51岁的任艳虹望着不断壮大的产业版图,眼神坚定,“下一步,我们要延伸产业链条,把保安村建成名副其实的‘富裕村、文明村、幸福村’,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