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无人机如何重塑全球农业?看看发布会上专家怎么说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低空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并列,强调了智慧农业技术应用场景的拓展,特别是低空无人机在农业监测和管理中的应用,也正式标志着农业无人机成为国家战略级的“新农具”。
据联合国预测,2050年全球将达到 97亿人口,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短缺,人类将面临食物、能源、水等方面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变得愈发迫切,旨在实现更高效、更绿色、更可持续的发展。
近日,大疆农业与农民日报在北京联合举办《农业无人机行业白皮书(2024/2025)》(以下简称“《白皮书》”)新闻发布会,对行业最新发展、新应用场景、最佳实践进行了全景式呈现。多名行业专家出席发布会并交流发言。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李伟国会长指出,农业无人机的应用环境构建尤为关键,其中法律法规的完善是优化使用环境的重要一环。诸如 150公斤起飞重量、30米飞行限高等现行规定,仍有进一步精准化、差异化的政策空间,亟须通过更具适应性的法律支持,为农业无人机的大规模规范应用提供坚实保障。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副站长刘小伟表示,近年来我国农业无人机产业规模逐年翻番,已经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龙的完整的产业链,产品的市场保有量、作业量、从业人员数量逐年增加,现在全国已经有超过8000家从事飞防工作的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整个行业要一起推动农业无人机在更广的领域,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层次、更高水平的应用,为我国粮食安全、智慧农业发展,活跃农村经济,促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植保植检处三级调研员任彬元表示,植保植检本来是很专业很复杂的事情,有了无人机之后就变得相对简单了,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人机分离避免农民中毒,改变病虫害防控的组织方式。下一步将通过工程建设加大对于无人机开展病虫害监测支持,拓展无人机从病虫害防治增加到病虫害监测,更好地把无人机用在植保工作中。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袁会珠在专题报告中强调,我国农药使用方式从粗放走向精准,从人工走向智能,而先进施药工具与技术是实现虫口夺粮、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支撑。他提到,大疆农业联合全球合作伙伴开展的系统测试显示,无人机施药飘移显著低于传统载人飞机。基于AI大模型技术开发的精准喷洒算法,使施药量降低近48%,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研究与规划处高级工程师康婷表示,目前无人机快速发展条件和基础已经相当成熟了,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和农业低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业无人机可能会实现全区域、无死角、全程在线、精准定位的作业模式。农业无人机实际上现在已经不仅仅是赋能农业生产的工具,它已经形成独立的产业生态。农业无人机行业是信息技术和农业深度融合的典范,不仅仅是会飞的农机,更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革命性的力量。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药械处处长张帅表示,植保无人机解决了专业化服务组织的困境,9.3万个服务组织的单日作业能力达1.75亿亩次,极大提升了病虫害防治效率。
农业农村部大数据中心遥感处处长胡华浪则提出,无人机数据可为政府管理、乡村治理提供重要支撑,未来需推动数据接口标准化,探索低空经济在农业领域的深度应用。
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秘书长郭晏平建议,农业无人机的未来发展需兼顾技术创新与政策优化,需在消灭旧风险的同时预防新风险,例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减少农药漂移问题。
大疆农业全球市场负责人沈晓君则表示,农业无人机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是改变传统农业模式的革命性力量。未来,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制度保障深度融合,才能让农业无人机真正成为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共绘科技赋能下的农业新蓝图。
大疆农业全球政策负责人王亚琼在解读《白皮书》时提到,农业无人机的国际化进程加速,三款机型获巴西民航局设计授权,农业无人机教员在非洲指导当地农民使用新机型,中国技术“走出去”迈出关键一步。白皮书的五大核心内容——行业大事记、全球政策趋势、环保与药效测试、新场景应用和最佳实践——全面呈现了农业无人机的全球发展图景。
大疆创新副总裁邵建伙表示,2024年,我国农业无人机年作业量突破26亿亩次,带动近50万人从事飞防服务行业,形成约130亿元的飞防市场规模。农业无人机作为重要的生产工具,已成为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质生产力。农业生产方式的智能化革新,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转型成为新农人,回归家乡、扎根农村,成为持续建设和美乡村的有生力量。
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宁启文表示,农业无人机作为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的有效载体,凭借高效、精准、智能的显著特点,正深刻改变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白皮书》将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为科研机构明确研究方向提供支撑,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了解和应用新技术提供实用指南,为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