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暖双龙,烟田焕新
秋日的滇东北,天高云淡。在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河口镇,连片的烟田迎来了秋耕备播的忙碌时节。这里是昆明最大的烟区,土地承载着家家户户的希望。然而,河口镇双龙村的烟农荀祥龙,却站在自家二十亩尚未清理的烟田前,愁眉不展。
烟杆清理,是衔接烤烟采收与下一季种植的关键一环。清理得快,才能赶上农时,顺利播种小麦或其他作物,为一年的收成再添保障。可别家田里已泛起新绿,荀祥龙家却还有一半烟杆孤零零地立在原地,像一根根扎进心头的刺。
为了生计,荀祥龙曾像不少农村青年一样,外出打工,把土地和留守的牵挂留给年迈的父母。然而,随着父母体弱多病,两个孩子尚需照顾,家庭的缆绳将他重新拉回故土。他接过父辈的锄头,决心在烟田里“刨”出一家人的未来。
现实却不容易。六口人、二十亩地,几乎全压在他一人肩上。他恨不得一个人掰成几瓣用,却仍力不从心。看着别家田里的新绿,再看看自家没清理的烟秆,他心里像压着一块大石。
转机,来自一次及时的“看见”。负责该片区原料工作的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工艺质量科的工作人员在站点质量巡检中,很快注意到荀祥龙家的困境。昆明卷烟厂工艺质量科党支部迅速响应,一支由15名党员和青年骨干组成的志愿服务队迅速集结,目标明确:奔赴双龙村,为荀祥龙抢农时、解燃眉之急。
田埂上,没有过多寒暄,志愿者们挽起袖子就干。挖杆、抖土、拔杆、捆扎、搬运……分工明确,动作利落。深秋的午后依然闷热,汗水浸透衣背,泥土沾满裤腿。
人多力量大。原本需要荀祥龙一个人耗费数日甚至更久才能完成的繁重任务,在这支“生力军”的支援下,仅一个下午,剩余的烟杆便被清理了一大半。看着变得整齐的田地,荀祥龙紧锁多日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真的太感谢你们了!要不是你们来,我真不知道要弄到什么时候,肯定要耽误种小麦了。”他握着志愿者的手,激动得有些哽咽,“以前在外面总想着回家,真回来了才发现不容易。但有你们这样的支持,我觉得我回来是对的,这地,我能种好!”
“我们和河口镇的烟农是一家人。家人有困难,我们搭把手是应该的。”工艺质量科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持续提供技术指导等支持、开展更多的助农活动,“希望大家的日子,都能越过越红火。”
夕阳洒向焕然一新的土地,也映照在一张张流淌汗水却笑意洋溢的脸上。这一次伸出的援手,清除的不仅是田里的烟杆,更坚定了他扎根乡土、耕耘希望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