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架起连心桥 金叶铺就幸福路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的一片片烟田金叶铺地,为了切实帮助烟农办好事实事,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红河卷烟厂(以下简称红烟)原料科党支部把质检课堂搬进烟站、就业岗位送到村口,“四季有薪”代替“农闲无活”,党员干部全程护航、服务到家,架起一座座通往烟农心坎的“连心桥”,红色党建与金色产业共绘“叶叶生金、户户增收”振兴图景。
“苗是金,管是银,烘烤是个聚宝盆。”对烟农来说,能否收获期待中的满目金黄叶,打开烤房才能见分晓。
近日,弥勒市西一烟站人声鼎沸,烟农们扛着一捆捆烟叶,排队等待交售。人群中,60岁的张建国捏着等级单,忐忑不安,去年因为不会分级,他家不少好烟叶被混等收购,少卖了五千多元。
“老乡,你这捆里有宝贝啊!”原料科李平拿起几片烟叶说道。他把质检课堂搬到了交售现场,在烟站开展分级培训,演示如何区分部位、颜色和成熟度:“大家看,这些叶片虽然混在中桔三里,但叶位、油分、色度都达到上桔一标准了。分出来,每公斤能多卖6块钱!”
李平又拿起另一把烟叶:“这些青杂叶一定要挑出来,否则整捆都可能被降级。”他耐心解答烟农的每一个问题,声音沙哑了也顾不上喝水。
不只是李平,入党积极分子褚英琪创建了“烟农分级答疑”微信群,随时解答烟农问题;原料科党支部组织钟莉工作室的党员开发了图文并茂的分级课件,制作实物样品箱,累计培训烟农2100余人次。
张建国在培训后恍然大悟,乐呵呵地说:“以前总是分不清,烟叶卖不出价。今年学会了,多卖的8000多元钱正好把二楼装修一下!”
片片黄金叶,张张幸福脸。分级技能成了烟农手中的“点金术”,让一年的汗水换来实实在在的回报。
在弥勒市一处农家小院内,弥勒卫泸片区的烟农毕海燕犯了愁:“离明年种烟还有小半年,总不能闲着啊!”她想去外地打工,又放心不下家里的老人孩子。
正在驻点的原料科党员钟辉了解到这一情况,立即与红河复烤公司联系。原来,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复烤厂都需要大量分选工,钟辉协调吉成劳务公司,专门开设“烟农招聘绿色通道”,优先录用本地烟农。
毕海燕顺利通过面试,成为复烤厂分选车间的一名工人。“白天在厂里干活,晚上还能回家照顾老人。一天挣120元,五个月下来就是两万多,而且分选工作还能提升分级技能!”这让毕海燕惊喜不已。
杨红丽是工业分级队伍里面最年轻的一批,她的经历更让人振奋。三年前,她从浙江打工返乡,通过支部介绍进入复烤厂工作。如今她已成为车间班长,还带动7名同村青年回乡就业。“在家门口工作,收入不比外面少,还能照顾父母孩子。”杨红丽说这话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据统计,通过原料科党支部的就业搭桥,2025年红河州累计解决烟农闲季就业527人,人均增收1.8万元。这条从田间到车间的就业链条,让烟农全年有活干、四季有收入,真正实现了“离土不离乡,就业又顾家”的美好愿景。
急行于乡间小道,穿梭于千家万户,听村民的“家长里短”,尝农家的“柴米油盐”,闻乡间的“泥土芬芳”,红烟原料科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脚下有泥土,心中有责任”的庄严承诺。
因为他们深知:只有根植泥土的党建,才能绽放最绚丽的花朵;只有心系群众的支部,才能筑就最坚固的桥梁。当党建的红色基因与产业的绿色动能深度融合,必将谱写出更加壮美的乡村振兴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