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野果”变拉祜村寨“致富金果”
深秋,走进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者米拉祜族乡,山野间弥漫着丰收的气息,一种名为洋合果的姜科豆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正悄然成熟,迎来了采收旺季。只见者米乡下新寨村委会牛底村村小组长李飞的洋合果种植地,成片的洋合果植株长势旺盛,狭长的叶片青翠欲滴,一簇簇火红饱满的洋合果好似“红宝石”散落山间。村民们穿梭在林间,手持弯刀娴熟地进行收割,一袋袋鼓鼓囊囊的洋合果,盛满了丰收的喜悦,意味着这一年的好收成,让牛底村的这个秋天,充满了希望与干劲。
洋合果又名“野草果”,是一种药食同源的特色植物,它果肉清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与氨基酸,兼具药用与食用价值,是刻在当地人记忆里的“儿时野果”。曾经山间常见的“野果子”,少有人将其与“致富”联系起来。
作为村里种植洋合果的“领头雁”、乡亲们的“致富带头人”,李飞是最早尝试种植洋合果的人。谈及初心,他的思绪回到童年:“小时候放牛,总爱摘这种野果解馋,那种淡甜味特别好吃。后来偶然发现,洋合果在市场上需求不小,而且咱这儿的气候、土壤,特别适合种植。”经过精心管护与规模拓展,如今他的种植地已达60余亩,果实成熟前就被客商提前订购,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聊起种植技术,李飞说道:“洋合果是实打实的‘懒庄稼’。选对种植季节,产量就有保障;一年只需管理一次,做好除草、施肥就行。它种植难度低、管理成本少,成活率能超 90%,产量还稳,每亩能收1吨生果。生果每公斤10元,今天我就卖了1.5万元左右,比种传统作物收益高多了。”
“洋合果是‘懒庄稼’,但致富不能‘懒’。”作为党员干部,李飞深知带动全村共同致富的责任,他牵头成立党员种植互助组,以党员致富骨干为主体组建党群共富责任区,开展技术互帮、劳力互补、资源共享,结对带领身边群众联动发展,并培育“种植大户”“致富带头人”,推行“党建引领+党员带头+大户示范”的发展模式。成立党员服务队,由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发展种植、采摘、烘干等岗位,实现群众“家门口增收”。在党员的带动下,牛底村洋合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党员带头、群众跟进、抱团发展”的良好局面。如今,全村培育出6户“百亩种植大户”,带动全村35户发展种植,面积达1400余亩,户均年增收3.4万余元,洋合果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产业”。
洋合果烤干后的干货不仅市场需求旺,价格也更高。牛底村一直坚守着祖辈传承的原始烘干工艺:在空旷场地上搭起土灶,将新鲜洋合果均匀铺开,经三天三夜低温慢烘制成干货。每亩洋合果能加工出约143公斤干货,按当前每公斤51元的市价计算,每亩增收约7293元,收益十分可观。
李飞更开拓种苗市场,带领乡亲对外售卖洋合果苗,以每株3元的价格售出,“现在来订苗的人特别多,我自己这里就卖出一万多株,看着乡亲们也能靠这棵苗实现增收,我心里也高兴。”李飞说。
牛底村是拉祜族聚居村寨,全村42户200余人,曾一度面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的困境。如今,随着洋合果种植产业蓬勃兴起,村民们陆续建起小洋房,整个村寨焕发生机与活力,随处可见增收致富的幸福笑容。
曾经的山林“野果”,如今已成为拉祜群众手中的“致富金果”,更化作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截至目前,全乡共有42个村寨种植洋合果,种植面积达1.34万亩,其中覆盖29个拉祜族村寨,种植面积达1.11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