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饲料化利用闯出节粮增收新赛道
金秋十月,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的玉米地里,一台台新型农机正在忙碌作业。与往年不同,今年它们不仅收获金灿灿的玉米,还将青绿的秸秆一同“吞入腹中”。这些曾经让农民犯愁的秸秆,正悄然开启一场“变身之旅”。这一景象背后,是我国持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尤其是饲料化利用的生动缩影。10月15日,全国秸秆饲料化利用现场推进会在长春召开,各地代表共商秸秆资源就地转化、就近利用之路,推动“秸秆变肉”“秸秆变奶”走深走实。
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有关负责同志指出,秸秆饲料化利用是扩大草食动物饲料来源、促进养殖业节粮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有效途径,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畜产品供给具有重要意义。为系统推进此项工作,今年7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秸秆饲料化利用提升行动方案(2025-2030年)》。此次会议的召开,正是为了凝聚共识、部署行动,切实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为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新动能。
我国每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4万亿斤,伴随产生的秸秆量高达8.7亿吨,呈现出数量庞大、种类多样、分布广泛的特点。与此同时,我国对粮食,特别是蛋白饲料原料的进口依存度较高,每年大豆进口量近亿吨,“人畜争粮”的压力切实存在。一边是秸秆资源“富矿”,另一边是饲料需求“缺口”,如何破解这一双重矛盾?
答案就藏在秸秆之中。据测算,全国草食动物对秸秆饲料的年需求量超过3亿吨,目前仍有较大缺口。无论从产业基础还是发展潜力来看,秸秆饲料化都是破题的关键抓手。
“推进秸秆饲料化,提升非粮型饲料供给能力,对牛羊等草食动物养殖至关重要。”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饲料处有关负责同志认为,秸秆作为粗饲料具备良好的营养价值,可替代部分精饲料,缓解对传统粮食饲料的依赖。特别是近两年面对肉牛产业发展困境,充分利用秸秆饲料,有效帮助养殖户缓解了肉牛养殖成本压力,为稳定产业发展基础提供了坚实支撑。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屠焰研究员告诉记者,全国每年可收集农作物秸秆超7亿吨,若将其中的40%用于饲料,可提供粗蛋白质约1100万吨。“这大致相当于1.38亿吨玉米、2500万吨豆粕或5500万吨苜蓿所能提供的粗蛋白质量,同时还能提供草食动物必需的约1.5亿吨中性洗涤纤维,可以填补国内草食畜牧业因优质饲草不足带来粗饲料缺口。”
秸秆富含可利用纤维与粗蛋白等营养物质,是牛羊不可或缺的“五谷杂粮”。推进秸秆饲料化,正是对今年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中“实施养殖业节粮行动、推进饲料用粮减量替代”要求的具体实践。在此背景下,推进秸秆饲料化不仅能提供丰富且低成本的饲料来源,实现秸秆代草、节粮、变肉,更能有效降低养殖成本。
秸秆变饲料,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
“秸秆核心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虽与玉米、小麦中的淀粉同属还原糖家族,具备‘粮食化’潜力,但其中包含的木质素却像一道天然的抗降解屏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姚宗路研究员打了个比方,“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通过复杂的化学键交织成网状结构,形成类似于‘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把营养牢牢锁住,导致秸秆难以被降解,内部的营养也难以被动物吸收,这正是阻碍秸秆饲料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瓶颈”。
如今,科技正逐步改变这一局面。
“秸秆营养转化利用率不高、适口性差,预处理过程需要的专用酶制剂也一度依赖进口,导致成本高昂,削弱了秸秆饲料的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罗会颖介绍,团队通过持续研发,成功筛选出能高效解构秸秆类生物质的白腐真菌,开发出化学自由基与生物酶组合的预处理新策略,并研制出新型催化剂和菌剂产品,一套“组合拳”得以成功“拆开”那层坚硬的“城墙”。
在河北,中科康源(唐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向白蚁“拜师学艺”,运用生物技术破解了难题。“白蚁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分解大师’,”公司负责人张东远说,“我们模仿它的消化系统,研发了连续氧化爆破解构技术,实现秸秆抗降解屏障的低成本、规模化解聚,并成功解决了预处理过程中解聚不均等痛点,让预处理成本直降30%。”
设备升级同样是关键一环。走进长春市九台区的家庭农场,新式茎穗兼收机驶过玉米田,籽粒从管道输向装载车的同时,秸秆也被切得粉碎。“过去收完玉米后,秸秆在田间长期,保存,导致木质化程度提高,制成的饲料适口性和营养价值降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陈群介绍,现在创新研发的茎穗兼收机让收秸秆和收玉米同步完成,设备还能根据不同家畜及其生长阶段调整粉碎粒度,省去捡拾、除尘等环节,“你看现在的玉米茎秆还是青绿色的,不仅保留了较高的可消化营养成分,秸秆也更干净,牛羊更爱吃了。”
目前,各地正根据养殖需求、技术水平和市场潜力等因素,因地制宜推进秸秆转化为多种类型饲料,如秸秆初加工饲料、固体成型饲料、营养强化秸秆饲料、秸秆高值饲料等,逐渐丰富了动物们的“营养餐”。
在安徽,2024年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24.71%,推动肉牛饲料量同比增长4%,规模养殖场数量同比增加51.1%;
在内蒙古兴安盟,秸秆饲料产品销往锡林郭勒、包头等牧区,年产值高达2.3亿元;
在浙江,秸秆变身湖羊美食,助推湖羊产值突破2亿元;
“小秸秆”的饲料化正在逐渐成就一番“大事业”。显著成效的背后,是日益完善的产业体系的有力支撑。以吉林为例,省政府从政策层面大力扶持,先后出台系列文件,设立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对秸秆饲料化利用实施全链条精准补助——购买新农机有补贴,建储窖有补助,加工饲料也能领取补贴,全面激发了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些举措促使秸秆饲料化与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国际贸易等产业深度融合,全省也由此催生出近200家秸秆饲料社会化专业收储服务组织,形成了一条环环相扣、价值倍增的绿色产业链,实现全链增收。”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局长包青春介绍。2024年,吉林省秸秆饲料化利用每年可综合降本增效2.5亿元。
“贵州大力发展牛羊产业,全省600多万头肉牛、500多万只肉羊的巨大‘胃口’,逆向催生了1200多家秸秆利用企业。”贵州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科学技术处处长付卫宁介绍,贵州硬是把“不够吃”的困境,开拓成了一个前景广阔的“大市场”。
如今,“秸秆不够用”的现象已不再是个例。在全国多地,秸秆正在华丽转身,成为养殖场里争相预订的“绿色口粮”,真正让“放错位置的资源”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新动能。根据《秸秆饲料化利用提升行动方案(2025-2030年)》,计划到2030年,将在全国建设400个秸秆饲料化利用重点县,打造一批秸秆饲料化利用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园区,最终带动全国秸秆饲料化利用率突破30%。一幅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蓝图正在全面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