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四五”期间用水总量零增长 农业如何实现节水不减产?
“十四五”期间,在我国经济增速年均5.5%的情况下,全国用水总量实现零增长。水利部17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用水占国民经济用水总量约60%,是最大的用水户,也是节水最大潜力所在。
眼下,正值河套灌区特有的秋浇时间,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双河镇团结村的农田里,村干部与浇水员正通过智慧闸门精准设定秋浇的亩数和用水量,农户通过手机App就能远程控制水闸开关,查看用水数据和灌溉计划,让秋浇作业精准高效。
以前粗放式淌水的时候,每亩淌250—260立方米,现在我们精准管控以后,每亩有150立方米水就够了。
今年,河套灌区计划完成秋浇面积430万亩以上,总用水量严格控制在9.5亿立方米以内。
智慧化改造为节水灌溉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能。走进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50米长的数字墙实时跳动着120个土壤墒情监测点、80个土壤盐分监测点的数据,红蓝线条勾勒的“数字孪生”模型精准复刻了10.36万条灌排渠道的运行状态。
通过高效透明的输配水流程,管理节水潜力得到充分挖掘。数据显示,
近年来,水利部推动建立健全农业节水增效制度体系,在安徽淠史杭、山东滨州引黄等灌区,节水灌溉产品装备实现升级换代,供水效率均提升10%以上。
截至2024年底,全国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38亿亩,较十年前增加了1亿亩左右。
工业常被视为“耗水大户”。水利部17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里,我国以工业用水总量“零增长”支撑了年均5.7%的工业经济增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同期下降50%以上。其中,加强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是实现“零增长”的重要法宝。如何让水资源在工厂内部接近“零流失”?
走进河北邢台旭阳经济开发区,十多家工业企业布局井然,环境整洁。在河北中煤旭阳能源有限公司化产车间的“零排”项目现场,以往需要缴纳排污费的工业废水,在这里经过层层“过滤”,实现变废为宝,让每一滴水仿佛进入了一个被精密计算的“闭环系统”。
我们通过污水的深度处理、零排、蒸汽冷凝水回收项目的实施,
然而,硬件投入并不是制胜的全部。园区还有更关键的一步棋,通过对水资源的串级利用,打破了企业之间的“水围墙”。
这是金牛旭阳的一个水平衡图。金牛旭阳生产的脱盐水,通过管道输送到卡博特旭阳,卡博特旭阳利用脱盐水生产的蒸汽又返还到金牛旭阳,水就这样被循环利用了起来。
不仅仅是在河北,对水的节能利用,已经深入全国各行业生产的每个环节。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先进节水技术装备,发布了6批684项重大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制定用定额、节水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200余项。
,再生水等非常规水利用量达251亿立方米,规模以上的火电、钢铁、石化、造纸、纺织等五大高耗水工业行业节水水平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水利部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生活用水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16%左右,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城镇化率的提高,2012年至2024年,我国生活用水量由740亿立方米增加至927亿立方米,是唯一用水量持续增加的领域。既要节约用水,又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平衡?从哪里挖掘节水潜力?
在广东激流回旋赛场内,第十五届全运会皮划艇激流回旋决赛正上演着速度与激情的终极对决,225米长的赛道成为皮划艇勇士们劈波斩浪的战场。
眼下其实属于河流枯水期,为确保流溪河拥有充沛水量,区域水循环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此次皮划艇激流回旋比赛所在的白云区,7个净水厂每天处理排出近54万吨再生水,少部分用于市政、企业工业用水等,大部分都用于辖区内8条河涌的生态补水。
在京溪净水厂记者看到,一座再生水造就的景观花园流水潺潺,这片景观之下,正是曾经的沙河涌,它因长期缺少活水补给,一度沦为黑臭水体。如今,京溪净水厂日均为其补充8万吨再生水,出水氨氮等指标均优于地表三类水要求,实现了沙河涌水质持续达标、全年不断流。
现在,广州全市有12个净水厂利用尾水对河涌进行生态补水,。这些再生水不仅提升了水体流动性,更改善了广州的河道水质,也为全运会水上运动项目提供了优质水环境。
赛事结束后,这些先进的节水技术、完善的水循环设施以及优美的河湖环境,将持续惠及广大市民。
目前,再生水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稳定可靠的战略性第二水源。最新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我国再生水利用量将超过250亿立方米,进一步提升城乡用水需求的保障能力。
总体来看,“十四五”期间是我国持续推进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升级,逐步淘汰、改造落后、低效产能,推动水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的重要时期,大量挖掘了存量节水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