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田良种赋新能 良法良机筑良制 绘就天府粮仓图景
11月19日,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凤鸣街道江渔村的200亩连片农田里,挖掘机轰鸣着推进土地平整,播种机紧随其后将小麦种子播撒入土,现代化农机的有序作业勾勒出一幅繁忙的农事画卷。而在6公里外的公义镇欣荣村千亩数智水稻示范基地,上千亩高标准农田已整装待发,静待小春粮油作物播种。“今年水稻亩产比去年涨了10%以上,接下来还要种8000亩小麦和油菜。”种粮大户王程淋的话语里满是丰收的喜悦。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彭山区严格落实“田长制”,构建起区、镇、村三级田长与“五员”协同的耕地保护体系,同步借助眉山天府星座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技术,打造“天、空、地、网”一体化监测模式,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非农化”。
党建引领下,新型经营主体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为撂荒地整治的主力军。全区累计恢复水田1.16万亩,整治撂荒地800余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样稳步推进,目前彭山区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达9.15万亩,2025年还将新建成0.4万亩,为粮食稳产高产夯实了土地基础。
在彭山,科技已成为农业增产增效的核心引擎。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6.85%,水稻良种覆盖率高达98%;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区亩产增加5%—8%,带动全区玉米单产提高约30公斤。公义镇欣荣村的百亩高产攻关片更是创下佳绩,经省农业农村厅专家组测产,水稻亩产达863.8公斤,较全区平均单产高出50%。
科技的力量同样体现在粮食收储环节。8台大型烘干机满负荷运转,日处理湿谷160吨,为稻谷品质筑牢最后一道防线。智能化种植管理模式的推广更让农业生产实现“精准化”,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使示范片区每亩节省人工30%、节水30%、节肥20%、减少农药用量30%。
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彭山区探索出“稻药轮作”的增收新路径,实现“钱粮双收”。目前全区稻药轮作面积达3.2万亩,特色中药材产值突破1.6亿元。“水稻制种加中药材轮作,每亩毛收入能到8000元。”种粮大户赵友良的账本,道出了模式创新的红利。
彭山区还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鼓励党员干部带头流转土地、发展粮食生产,并构建“1+3+43”的县、乡、村三级社会化服务网络,通过县级中心、乡级站点、村级协办员的联动,为农业生产提供全链条服务。
真金白银的补贴政策,让农民种粮的底气更足。彭山区在落实中央、省级惠农政策基础上,出台本地农业产业扶持政策,累计发放补贴资金3000余万元。针对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超全区平均水平的可获50元/亩补助;购置育秧、烘干等设施设备,还能享受审定总投资额49%的补贴。
政策激励下,彭山区培育种粮大户156户,经营面积达33855亩,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至3108个。2025年全区粮食总产量预计超9万吨,同时与四川省储备粮管理集团合作建设2万亩以上“高标准粮源基地”,从生产到储备全方位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从田间到粮仓,彭山区正通过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的有机融合,持续为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注入彭山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