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节水保障我国灌溉面积和粮食产量稳步增加
11月17日,记者从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节水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有效激发了农业节水活力,促进农业用水方式不断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截至2024年底,全国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38亿亩,较十年前增加了1亿亩左右,形成了东北节水增粮、华北节水压采、西北节水增效、南方节水减排的区域特点。“十四五”末我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65提高到0.580,在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有力保障了我国灌溉面积和粮食产量稳步增加。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业现代化发展要向节水要效益,向科技要效益。我国农业用水占国民经济用水总量约60%,是最大的用水户,也是节水潜力所在。近年来,水利部推动建立健全农业节水增效制度体系,将农业节水灌溉作为发展节水产业的重要领域,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节水灌溉技术创新体系,带动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企业进入节水灌溉技术装备研发设计、产品制造、工程建设、节水管理服务之中,推动实现节水增产、节能增效、省工增收。
一方面,节水灌溉产品装备制造实现升级换代。一批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实现突破,高性能滴头和喷头、适合我国国情水情的大中型喷灌机等设备全部实现国产化;量水设备、自动控制闸门、电磁阀等关键技术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等智慧水利技术的应用,推动逐步实现农田灌溉自动化、灌溉方式高效化、用水计量精准化。如安徽淠史杭、山东滨州引黄等数字孪生先行先试灌区,应用立体监测感知设施设备、智控阀门,运用专业模型,强化闸站群优化调度,供水效率均提升10%以上。
另一方面,节水管理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各地积极探索完善技术与服务体系,以灌区、灌溉试验站、用水合作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为载体,开展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同时坚持两手发力,大力引入第三方社会力量采取合同节水管理等模式,提供专业化节水灌溉服务。如宁夏利通区、山东齐河县等,通过引入专业化公司、组建用水合作社,探索实行“政府+公司”“政府+合作社+农户”等管理模式,实现灌区高效节水增收的良好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