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间听民意 细微处解民忧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民意沟通则是基层治理的关键环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有效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激发村民自治内生动力,成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
黑龙江省萝北县立足基层治理实际,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深入推进“百姓聊天会”制度,将民主协商的触角延伸到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让村民从乡村事务的“旁观者”转变成“参与者”,持续提升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效能。
夜晚的名山镇山江村党群服务中心格外明亮,十几把板凳围成同心圆,村民们陆续落座,聊天声此起彼伏。“大家畅所欲言!今天谁先起个头儿?”名山镇山江村党组织书记祝建国笑呵呵地翻开记事本,每月雷打不动的“百姓聊天会”又如约开启。“说”是聊天会的起点,首先要“让村民敢开口、有处说”。每次聊天会,要么由村支书主持,要么由到村任职大学生牵头,直接在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村民常去的场所开展,以“唠家常”的方式收集大家的急难愁盼。
村民赵丽华率先发言:“咱村路灯最近一闪一闪的,晚上回家打手电筒都看不清。”话音未落,赵子强接过话茬:“可不是嘛,春耕时凌晨三四点下地,黑灯瞎火特别容易摔沟里。”两人一席话引发现场共鸣。最终大家形成共识:春秋农忙时,凌晨四点到七点得亮着,方便下地;冬天农闲,就按平常时间,早上五点开到七点、晚上六点开到十点。
村党支部迅速对接电工安装智能时控器,两周内主街12盏太阳能路灯相继点亮。改造后不仅实现分季智能调控,每年还节省电费近3000元。如今在村里,纳凉归家的村民不用再摸黑,赶早务农的乡亲有了照明保障,冬日遛弯的老人也多了份安心。
针对不善言辞的村民,村里还推出“心愿便签”服务。“心愿箱”中一张张手写纸条承载着民生期盼:“希望能增加健身器材”“快递代收点能不能延长营业时间”……这些诉求经分类梳理,形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六大类问题清单,成为村“两委”决策的重要依据。
“刚开始的时候,不少村民不太好意思来,聊天会的参与度不算高。”村党支部书记祝建国说。为了让每位村民都能把想法说出来,村里专门搞了“敲门服务”,开会前逐户上门提醒,要是有人外出赶不回来,还能通过视频连线参与。慢慢地,村民的议事积极性越来越高,“现在每次聊天会,参与率都能达到90%以上,大伙儿也养成了习惯,不管大事小事,都愿意拿到会上唠一唠、商量商量。”
“今天把大伙儿叫来,就是想聊聊咱村的红色资源咋利用,咋能变成发展的金钥匙?”太平沟乡兴东村党组织书记韩延波刚正在主持一场“百姓聊天会”,二十多位村民围着大木桌坐满一圈,木桌上摆着刚泡好的菊花茶,屋内气氛热烈。
老党员荆荣华放下茶杯开了口:“咱这‘三家窝棚’是抗联旧址,小时候常听长辈讲抗联战士在这儿战斗的故事,要是能把遗址修好了,说不定能吸引游客来!”
“荆大爷说得在理,我感觉配套服务方面还能再丰富丰富!”孔德平起身倒了杯水,“外面民宿行业发展得挺好,咱村有不少闲置老房子,改成特色民宿,游客来了有地方住,还能体验农家生活,多好!”到村任职大学生曾强跟着补充:“还得有讲解员!现在年轻人都爱听故事,把零散的抗联故事串起来,讲得生动些,游客才愿意来、记得住。”
你一言我一语间,思路渐渐清晰。党员们先带头梳理出“修复遗址、打造民宿、培养讲解员”三个核心方向,村“两委”随后细化方案:以“三家窝棚”为核心,按当年样貌复原联络点场景,专注发展“红色研学+乡村体验”文旅产业;依托红色资源与乡村风貌,打造特色民宿集群,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住宿选择;从村民中选拔年轻大学生作为“抗联故事讲解员”,开展走抗联路、唱抗联歌、听抗联故事、读抗联经典等实践教学活动。
最终村民代表举手表决,全票通过了这份“红色研学+乡村体验”的发展方案。整个过程始终紧扣“怎么干更务实、谁来干更得力”展开,让每条建议都沾着田间地头的泥土气,真正把事办到村民心坎上。
如今的兴东村,已是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超200家单位、万名党员在此接受精神洗礼,沿醉美331边境线打造的“江畔人家”民宿群,带动20余户村民改造升级特色客栈,旅游旺季单月最高接待量超过2000人次,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35万元,旅游产业已然成为驱动乡村繁荣的新引擎。
清晨六点半,78岁的袁相兰奶奶拄着拐杖,推开了工农兵村幸福大食堂的门,热气裹着小米粥香扑面而来。老人们坐在餐桌前,铁勺碰着粗瓷碗叮当作响,交织成充满烟火气的晨曲。
这般热乎景象在去年还是村民口中的期盼。在一次“百姓聊天会”上,袁相兰奶奶叹着气说:“孩子们在外打工,我一锅饭吃三顿,有时候剩菜热一热,一顿就过去了。”这话让在场不少老人连连点头,“做饭难、吃饭冷、缺营养”的困境,成了大家共同的牵挂。
村党组织书记郭读强把这些诉求记在心上,当即组织村民展开议事。经过多轮集体商议,村党组织牵头将“解决老人吃饭问题”纳入村级实事清单,明确由村集体统筹推进,敲定了“修缮闲置房屋改建食堂”的方案。党员志愿者负责场地翻新、水电改造、桌椅采购等具体任务,每一项都标注了完成时限和验收标准,进度表就贴在村务公开栏上,村民随时能看、能提意见。
面对墙体渗水、餐具短缺等难题,村里按“简单事项当场办”原则,组织党员突击修缮;针对老年人牙口不好、需要控糖等特殊饮食需求,启动“复杂问题联席办”机制,联合镇卫生院制定了四季菜谱。
2024年9月10日,幸福大食堂正式开业。从那以后,每到饭点食堂内便坐得满满当当,老人们的谈笑声与饭菜香气交织,热闹得像过年。“现在每天饭菜不重样,还能和大家伙儿边吃边唠,比家里热闹多了!”袁相兰老人笑得合不拢嘴。
截至目前,幸福大食堂已累计服务村民1.8万人次,日均接待45人。这项源自“百姓聊天会”的民生实事,每一项服务都精准回应“民呼我应”的理念,就像食堂灶膛里跃动的火苗,随着群众需求的不断添加,越燃越旺。
自“百姓聊天会”机制推行以来,累计开展活动近2000场次,覆盖全县63个村,调解纠纷600余起,解决公共服务诉求、采纳落实意见建议422件,解决落实率91.3%,群众满意度高达98.5%。这一机制不仅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更以实打实的服务成效真正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从搭台听诉求到民主议办法,从清单抓落实到评议促提升,萝北县“百姓聊天会”用“说议办评”的扎实措施,让民主协商在田间地头生根结果,绘就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