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花生产业与科技创新大会暨 2025 年国际花生年会举行,中外专家与企业代表共议——科技释能让花生产业一路生“花”
9月10日,国际花生产业与科技创新大会暨2025年国际花生年会在“中国花生之乡”河北大名县举行。本次大会以“科技创新驱动 新质生产力赋能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汇聚国内外花生产业领域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通过特邀报告、主旨分享、专题研讨、揭牌签约、实地观摩等环节,全面展现花生产业科技创新成果,共探全球花生产业发展新路径,为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秦玉云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包括花生在内的油脂油料供给保障和产业发展是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四年将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列为重点任务,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强调要挖掘花生扩种潜力,为花生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作为花生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持续加强政策引导、注重科技赋能、支持全链发展,取得积极进展。育种攻关和品种选育推广有序推进,全国高油酸品种普及率达到20%;农机装备智能化不断升级,综合机械化率增至近70%,绿色种植技术加快推广应用;加工工艺持续升级,精深加工技术积极拓展,高附加值产品不断涌现,产业链不断延伸、价值链稳步提升。这些创新成果,构建了中国花生产业竞争力,增强了供应链的韧性。期待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在科技赋能上再发力,在融合发展上再发力,在交流合作上再发力,凝聚全球花生科技创新力量、共促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处长表示,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是仅次于油菜的第二大食用植物油来源,也是大宗粮油作物中经济效益最好的品种,有效支撑国家油料供给。“十四五”以来,我国花生面积总产和单产均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当前农业农村部在部分省实施花生扩面积、提单产、提品质试点行动。围绕这一行动任务,全国农技中心持续与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科院加工所王强院士团队合作,深入开展高油酸花生品种评估工作。下一步,中心将继续深化合作,互通有无,互补互促,联合开展技术集成示范、观摩培训、交流宣传等活动,共同推动花生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中国粮油学会理事长卢景波表示,近年来,国家加强前瞻性研究,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在品种选育、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花生食品种类不断丰富,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日新月异,产业链逐渐延伸、供应链不断优化、价值链大幅提升,有效促进了花生产业向高质量、高附加值、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展望全球花生产业发展趋势,市场规模在扩大、消费结构在变化、新兴市场在崛起、创新技术在凸显,产业链优化、可持续性提升与国际合作加强已成为重要发展趋势。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国粮油学会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和民间科技交流主渠道作用,搭建交流与合作平台,助力花生产业转型升级。
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中国粮油学会花生食品分会会长王强介绍,2024年中国花生种植面积7275万亩,占全球的16.7%,位居世界第二,产量为1923万吨,占全球的38.8%,位居世界第一。他指出,高油酸花生因“货架期长、营养健康”的双重优势,成为全球花生产业升级的核心方向。2024年中国高油酸花生品种达300个,种植面积突破1100万亩,产量300万吨,占全国花生面积、产量的15%-20%,虽占比仍低于美国、阿根廷,但已成为全球高油酸花生产量第一的国家,且所有品种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国外品种垄断。
从区域布局看,河南以330万亩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占全国的1/3;山东依托完善的产业链,聚焦加工专用品种;河北增速最快,高油酸花生占比达70%-80%,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不同产区的种植技术创新,成为科技赋能花生产业的重要落脚点。沈阳农业大学赵新华教授团队针对东北高纬度、低温干旱等问题,创新“大中小双行等腰距交错布种精播技术”,优化氮肥调控与宽幅带状轮作模式,使花生叶面积指数提升6%、冠层透光率增加14%,示范区产量提高35%以上。青岛农业大学邹晓霞教授聚焦绿色施肥,通过“分层施肥技术”实现减肥20%与常规施肥平产,同时降低土壤氨挥发与温室气体排放;针对花生缺钙空荚问题,提出北方每亩施钙5-10公斤、南方酸性土壤10-15公斤的精准方案,改善荚果饱满度。
本次大会多项重磅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大名县与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共建“高油酸花生产业创新研究院”,与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共建“黄淮海良种选育基地”,集中签约7个合作项目,涉及品种选育、加工增值、品牌建设等领域。大名县委书记高巍表示,该县花生种植面积35万亩,其中高油酸花生25万亩,是全国重要的高油酸花生制种基地,未来将以“打造全国高油酸花生第一生产大县”为目标,推动花生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亿元。
从“榨油为主”到“多元增值”,加工科技的突破正重塑花生产业价值链。王强团队深耕花生蛋白与油脂精深加工,首创“高水分挤压植物基肉制品技术”,创制出牛肉、猪肉、鸡肉等四类植物基产品,国内首条千吨级高水分挤压生产线投产,推动花生蛋白从“饲料级”向“食品级”跃升。
企业实践层面,河北滦州市百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秀云分享“三产融合”经验:通过土地入股、托管实现规模化种植,联合中国农科院建成国内唯一“去花生红衣+提取胚芽”低温烘烤生产线,年产花生油2.4万吨、花生蛋白3.6万吨,蛋白含量达58%,产品打入京东、山姆等高端市场。河北淇花食用油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建设20万吨智能化车间,采用60℃低温压榨工艺保留不饱和脂肪酸,开发高花青素黑花生油,价值达普通花生油的2-3倍。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征宇虽聚焦粮食加工,但其提出的“淀粉高值化”“副产物利用”理念对花生产业同样具有启示:通过酶解、改性技术,可将花生淀粉转化为热可逆凝胶、药用糊精,甚至可降解包装材料,为花生副产物增值提供新路径。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总工程师张立伟分析全球油料供需形势:2025-2026年全球油脂油料产量增长放缓,大豆、油菜籽、花生产量难有大幅提升,而消费需求持续增加,国际植物油价格将呈“震荡向上”趋势。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花生生产国、消费国,需依托国内生产保障供给,同时拓展国际合作。
美国花生协会副会长Peter Vlazakis介绍,美国花生年出口量约50万吨,中国占其出口总量的80%,2025年美国花生种植面积预计增长7.8%,产量增长9.7%,但面临轮作时间缩短、病虫害压力等挑战。巴西花生商会会长Jose Rossato指出,2024年巴西花生出口下降24%,花生油出口下降43%,未来需通过品种改良、成本控制重振出口。印度油料及农产品出口促进委员会主席Rutupasna Dhananjay Dole表示,印度作为全球第二大花生产国,正聚焦高油酸品种培育,目标是打入欧盟市场。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粮油部孙宇主任补充,2024年中国花生出口52.2万吨,进口76.03万吨,出口以花生制品为主,占比70%,进口以油用花生为主。未来随着中国对非洲53国零关税政策落地,尼日利亚等花生主产国可能成为新的进口来源地,但需警惕“黄曲霉毒素、重金属超标”等风险。
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成为花生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王强院士在大会上发布了“花生国际大科学计划”最新进展。该计划自2020年启动以来,已与美国、阿根廷、塞内加尔、坦桑尼亚等14个国家签署双边合作协议,构建起覆盖全球的花生科技协作网络。
在具体实践中,该计划联合埃及国家研究中心、阿联酋大学等机构,完成科技部“一带一路”创新人才交流外国专家项目,推广花生原料加工品质评价技术,检测全球花生品种资源492份,获取数据16236条;与英国赫尔大学、澳大利亚RMIT大学等合作完成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项目,共同开发花生蛋白精深加工新技术与新产品;在乌兹别克斯坦搭建“中亚植物蛋白营养健康创新研究院”,在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建成“中非花生品质评价与加工利用合作研究中心”,援助便携式花生品质检测仪1台、花生榨油示范生产线1条。王强院士表示,未来计划将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共享全球花生品质基础数据与科技资源,共促全球花生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已成为花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从高油酸品种选育到绿色种植、精深加工,从国内实践到全球协作,每一个环节的科技突破,都在为花生产业注入新活力。未来,随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国际合作持续深化,中国花生产业必将在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推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一路生花”,为全球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