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创新提升“双服务”能力观察
“‘双服务’内涵概括容易实践难,上海农业科技服务一定要坚持大农业、大食物、大营养、大健康理念,围绕市场需求,创新引领农业发展新理念、新模式,这些年上海市农科院取得了一些突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蔡友铭院长说。
上海市农科院庄行综合试验站是今年奉贤区丰收节的主会场,因此,近段时间,试验站显得比往常热闹得多。记者发现,社会各界人士面对基地丰收景象连连点赞,在成果展示区和实物展览区则啧啧称奇。
走进成果展览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上海市农科院首创原创成果,相对于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与检测、生物技术、设施农业等方面的成果,琳琅满目涵盖大农业的优质品种等成果更加吸引眼球。
“沪软1212”“旱优73”分获首届全国优质粳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和第二届全国优质粳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籼米)金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节水抗旱稻入选2023、2025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特专型品种,“申优28”杂交粳稻于2024年入选国家超级稻品种;“矮抗青”“新矮青”等系列抗病优质丰产青菜新品种让“上海青”名扬海内外;“锦”字系列黄桃占全国鲜食黄桃面积的80%以上;“申香”香菇国内市场占有率超30%,为全国50%国家级贫困县选择香菇开展精准扶贫作了重要支撑;“申科甜811”鲜食玉米新品种连续两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主导品种,是国内唯一入选的甜玉米品种;11个加工用灵芝品种……这些庄行综合试验站里“生出”的新品种,诠释的是用农业科技支起“小而美”都市农业、“大而全”现代农业的时代故事,折射出了上海市农科院坚守大农业、大食物、大营养、大健康的理念。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分管科研的副院长赵志辉告诉记者,过去二十年,上海市农科院的科研人员直面全国各省市农业科技水平快速进步的现实,危中求机,才取得了这些成果,逐步提高了“双服务”的能力,如何在服务中平衡好“小而美”都市农业和“大而全”现代农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话题。
上海农用地资源很有限,新品种新品类的规模效应较难体现,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展示,而走出去搞科研和成果推广,除了技高一筹,还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因此,对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农业科研人员来说,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小而美”都市农业,或者服务“大而全”现代农业,是不小的挑战,要平衡好两者,难度更大。最有效的破解之道,是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全产业链夯实价值链,以品类取胜,以模式取胜。
记者采访得知,过去一段时期,上海市农科院各个研究所及团队不仅开展了创新实践,也积累了不少心得。
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是中国第一个成立的著名老牌食用菌所,继2000年前后引领食用菌工厂化经营模式后,自觉承担起拓展食用菌产业链价值链的责任。无论是11个加工用灵芝品种的创制,还是“申香”“沪香”系列香菇品种的推广,无不针对后端需求而培育。新品种的诞生,种植新模式、加工新技术的同步跟进,既完善了食用菌产业链,也塑造了食用菌价值链。
老牌研究所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展示新质生产力,在大地上留下了大食物、大营养、大健康时代应有的足迹,以花卉团队、藜麦团队为代表的科研团队,在各自的领域里演绎农业科技创新培育新品类新产业链价值链的时代故事。
最近两年,“赏食百合”这一特色花卉先后在福建三明、云南、江西等地的山坡田间落地生根,绽放出一幅特色花卉产业新图景。记者了解到,“赏食百合”花美、球优、易种植,所到之处能够同步实现都市农业经济、生态和美学功能。更为难得的是,按照生产技术要求管理,适量采摘鲜花做商品,也能平衡好地下种球的品质和产量,而且,种球本身具有多种营养成分,可开发多种加工品。这些优势叠加,使“赏食百合”成为业界热门话题。
农科院花卉团队领军人物上海市农科院林果所所长张永春告诉记者,上海市农科院没有花卉研究专门机构,但团队影响力始终位于全国花卉科研团队的第一阵营,主要是在引领花卉发展新范式方面得到了行业认同。
花卉团队能引领中国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范式,得益于传承和创新,毕竟,上海是中国现代花卉产业的萌发地,也是闻名的花卉消费城市,“两头在内一头在外”的上海花卉产业格局也久经考验。然而,对于藜麦来说,尽管中国藜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球第三,上海又是藜麦消费高地,若要形成花卉团队的优势,上海藜麦团队则需从零开始。
今年7月22日,中国(上海)国际藜麦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成立中心背后,除了藜麦团队创新培育了“藜麦菜”这一蔬菜新品类,更为重要的,是团队用了整整10年时间,构建起藜麦从种源到深加工系列产品再到市场推广的产业链闭环。也就是说,上海市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的藜麦团队既实现了“0”到“1”的突破,又在联合产业界各路人马推动“1”到“100”的进程中形成了影响力和号召力。
上海最大的优势是国际化背景下的市场、科技、人才优势,无论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时期,还是乡村振兴新时期,上海发展农业科技的优势体现在方方面面。2017年,上海市颁布《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以地方立法的方式明确了收益分配机制,2024年重新修订条例,并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推进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高品质生活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本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从点上、面上为上海市农科院的科研人员指明了重点和方向。等等作为,实实在在把上海的城市优势转化成了农业科研人员不可多得的创新发展环境,也促成了上海市农科院各个农业科研团队的快速成长。
“去年,上海市明确了特色种源、生物制造、现代设施这三大农业科技创新赛道,我院在现有10个研究机构和卓越团队培育的基础上,创新成立生物合成中心、智慧农业中心和食品营养健康研究中心,鼓励科研人员在院内自由组合协同创新。”上海市农科院科研管理处刘佩红处长说。
记者通过刘佩红了解到,自2010年以来,上海市农科院科研人员和团队在国家和上海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表现出色。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十四五”聘期考评中,8位岗位科学家中的3位获得优秀,6位综合试验站站长3位获优,其中,2018年6月建立的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上海综合试验站,源于作物所玉米团队以黄淮海地区唯一的鲜食玉米团队身份加入体系而生。在上海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上海市农科院科研人员和团队的表现更加耀眼,连续四轮,水稻和绿叶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从未旁落,果树、水稻、食用菌、花卉及肉鸽等团队在各自的产业体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承担了绝大部分科研任务。
记者发现,成长起来的科研人员和团队,支撑起了上海市农科院设在全国各地的200多个科技示范基地,上海农业科技服务因此覆盖31个省、市和自治区。而2018年和今年相继成立的CIMMYT-中国特用玉米研究中心和中国(上海)国际藜麦创新中心,意味着上海市农科院向社会各界宣告:努力为国际化大都市和全球科创中心注入农业科技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