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秆变肥记——新疆“揭榜挂帅”项目破解棉秆循环利用难题
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每年产生约1000万吨棉秆,其处理难题一直制约着棉花产业的绿色发展。
“棉秆木质素含量高达25%-30%,是普通秸秆的1.5倍,直接还田后自然腐解需8-10个月,影响耕整地效率与后续播种。”新疆利华集团生产技术负责人表示,“更突出的问题是残膜缠绕。棉秆离田时残膜分离不彻底,传统方式回收效率低,制约资源化利用,也存在环境污染风险。”
项目首席冯晶研究员指出,新疆干旱少雨、冬季低温长的气候条件,限制了普通腐解菌剂的活性。“突破腐解效率瓶颈,实现棉秆高效肥料化循环利用,是项目必须攻克的核心目标。”
观摩会现场,三种创新装备依次演示,展现棉秆处理全程解决方案。
一体化设备实现“粉碎—回收—喷菌”联合作业
一台加装新型刀辊的棉秆还田机驶过田间,棉秆被粉碎成5–10厘米的均匀段状,同时齿带式残膜回收装置将90%以上残膜分离并打包收集。设备研发专家介绍:“该机采用动定刀组合与双螺旋J形甩刀粉碎结构,配合变量控制系统实现菌剂精准喷施。作业效率达1.5公顷/小时,棉秆粉碎合格率与残膜回收率均超过90%,菌剂用量比传统方式节省50%以上。”
低空飞行的无人机将复合菌剂均匀雾化喷施于田间。项目组成员介绍,菌剂中含自主筛选的耐低温腐解菌株,配合专用营养包,可使棉秆腐解效率提高2–4倍,腐解周期缩短1-2个月。
田边空地上,粉碎后的棉秆在生物强化膜覆盖下进行好氧发酵。技术负责人于佳动研究员指出:“该覆膜具有选择性透湿功能,能维持堆体55%–60%的最佳含水率。加入复合菌剂后,棉秆降解率提升至57.2%,所产有机肥腐殖酸含量达6.21%。”
中国农科院环发所冯晶研究员抓起一把腐熟样品表示:“通过菌膜协同、残膜分离与菌剂精准施用,实现棉秆快速腐殖化,产物可用于改良盐碱地,实现循环利用。”
利华尉犁分公司负责人算了一笔经济账:施用棉秆有机肥每亩可减少化肥用量30%,结合残膜回收补贴,亩均增收100-150元。
在项目进展推进会上,赵立欣研究员建议进一步优化菌剂适配性,研发更适应新疆棉田的高效菌剂产品。项目组表示,将持续开展大田效果监测,完善技术模式,为新疆棉秆资源化利用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夕阳西下,田间的棉秆碎屑已在菌剂作用下逐渐软化。这场围绕棉花秸秆的科技攻坚,正让曾经的“绿色负担”转化为滋养绿洲的宝贵资源。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