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润河湟 文明满乡村——青海省海东市乡风文明建设综述
初冬的河湟大地,清冽而温润,行走在青海省海东市广袤的乡村山野间处处激荡着文明的暖流,洋溢着文明的新风。
这股新风是什么?在村民的眼里,这是红白理事会成立后,丧事简办省下的一笔能给孩子交学费的资金;这是“全国好人”马进才扎根乡土,三十年如一日在荒山上种下的一片“精神绿林”;这是老人们坐在家门口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听戏、读书、学手艺的安然幸福;这更是邻里间互帮互助、红白喜事简办新办、人人争当道德模范的文明新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滋养乡土、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据海东市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中心主任宋维军介绍,近年来,海东市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等重点工作,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三级阵地全面覆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满活力,移风易俗工作不断深化,志愿服务工作异彩纷呈。
“为啥叫移风易俗?移!就是把那些铺张浪费的陈规陋习连根拔!易!就是把咱中华五千年的好传统稳稳留下来!”谈起这个话题,海东市互助县哈拉直沟乡白崖村村委会主任,也是刚刚卸任的老支书殷万淞打开了话匣子。
时间拨回2018年6月8日,“那天开会,乡领导一讲移风易俗,我当场就双手赞成!”殷万淞回忆里满是激动,“咱村夹在西宁和平安区中间,村民见得多、心气儿也高,婚丧嫁娶比排场、比阔气,彩礼要得多,宴席摆得铺张,一场事办下来,家底都得掏空!”
“这事儿必须一脚刹车踩到底,不能让村民再遭这份罪!”说干就干,第一件事就是写了一封信,贴在村里最显眼的地方,倡导村民崇简尚德、移风易俗,随后,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监督委员会组织机构等事项逐一排上日程,婚丧喜庆事宜的申办流程一条一条写得明明白白。
老支书“硬刚”,白崖村移风易俗省出“真金白银”。前不久,村民曹世花家里办了一场白事。谈及此事,曹世花的眼神里满是感激:“以前办白事,光青海老八盘就得备十几桌,买菜、雇厨师,至少得五到七天,最少得花4到5万元。”她伸出三根手指,语气里带着惊喜,“这回按村规民约来,时间压缩到3天,八盘换成四个菜加一锅熬饭,亲戚邻里聚聚就行,总共才花1万多元,省了快3万元!”
“省下的可不是小钱,是实打实的增收!”殷万淞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但刚开始推行时,也并非一帆风顺。这项工作刚刚推行时,村里一户人家办喜事,酒桌上清一色摆着20元一盒的烟,包装盒堆得整整齐齐,透着股“不甘落后”的劲儿。殷万淞说:“我当场从口袋里掏钱,把桌上16条烟全买了下来,当着全村人的面说:‘往后办事,就按村规来,铺张浪费的风气咱白崖村不兴!’”
如今走进白崖村,红白事再也没有以前的喧闹攀比,院子里的宴席简单却温馨,村民们脸上少了人情债的愁容,多了轻松的笑容。“移风易俗不是让大家寒酸,是让日子过得更舒心!”殷万淞说。
而白崖村的蝶变仅仅是全市移风易俗的一个缩影。早在2020年,海东市制定出台全国首部移风易俗工作地方性法规《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明确“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俭办”的具体要求,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自治约束作用,以法治方式破解陈规陋习,成为全国该领域立法标杆。
近年来,全市同步制定《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四进”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宣传教育进村镇(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寺院,引导群众破陋习、树新风。
在民和县中川镇峡口村,住着一位与共和国同岁的老党员马进才。凭着满腔热血与坚韧不拔的毅力,他用三十年光阴,在荒山上开辟出一片郁郁苍苍的绿色精神家园。
“这是我十二岁那年,父亲带我在禹王峡对面荒山栽下的第一棵树,你看,如今已成参天大树了。”在厚厚的文件夹里,老人翻出这棵树的照片——正是这棵树,在他心底埋下了植树造林的种子。
禹王峡,黄河流经青海的最后一道峡谷。四十多年前,这里还是满山荒芜、寸草难生。1994年,马进才在自家地里种了四棵杏树,成活后移栽上山,最终留住两棵。这两棵树点燃了他的信心:“只要能活,就有希望!”从此,他踏上了禹王峡的种树之路。没有路,他在乱石荒坡中踩出小道;没有水,他从两公里外的黄河挑水上山,两桶水二十公斤,往返四公里崎岖山路,一走就是三十年;没有苗,他自己找树种、育苗圃,亲手培育每一株希望。
沿途有旅游爱好者路过,马进才便兼任讲解员,一边诉说禹王治水的传说,一边挥锹种树。三十余年寒来暑往,曾经的荒山竟绽放出连片绿意,上万棵树木在这里扎根生长,成了黄河岸边最动人的风景线。
1969年入党,有着五十余年党龄的马进才,至今未停下种树的脚步。送别记者时,他指着小院角落茂密的苗木:“这是一千多株花椒苗,明年春天就要栽上山!种树得有计划,春秋造林品种不同。就算我走不动了,儿子、孙辈也会接着种……”
在海东大地,还有许多像马进才一样的先进个人。他们用比高原海拔更高的坚守与奉献,让这座城市满是温暖与生机。
目前,全市有全国道德模范2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2名、上榜“中国好人”15名、青海省道德模范12名、青海好人22名,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志愿服务项目8个,评选“善行海东”道德模范56人,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动力。近年来,海东市通过人物专访、短视频、事迹巡展等多元形式,生动讲述模范故事,将先进典型事迹融入社区宣讲、校园德育等场景,推动榜样精神家喻户晓,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文明风尚。
“有了这个学堂,每天和老姐妹们一起上课,是我最开心的事儿!周一到周五下午3点到5点,学完正好去接孙子,时间刚刚好。不仅能学健康保健知识、跳舞锻炼,还能掌握天然气安全、智能手机使用、防诈骗这些实用技巧,收获太大了!”乐都区七里店社区居民盛学顺笑着说道。
她口中的“学堂”,正是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的银龄学堂。作为全省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七里店社区承载着12个乡镇105个村6700余名群众的新生活。为帮助搬迁老人快速适应“下山上楼”的转变,满足老年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区创新推出银龄学堂,让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愈发充实,也让社区氛围更显和谐。
“自今年3月开课以来,第一期就举办了83场活动,吸引2276人次参与,9月第二期已顺利启动!”社区党总支书记李艳介绍,学堂课程覆盖面广,涵盖文化艺术、健康养生、音乐舞蹈、书法剪纸、社火技能等多个领域,精准对接了老年朋友的多元需求。
走进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温馨的融乐童享家、货品齐全的积分超市、整洁有序的职工书屋依次映入眼帘。目前社区共有包括普法宣传、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9支志愿服务队,围绕便民利民、就业指导服务、治安维稳、环境保洁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等7大类开展志愿服务。
“这个不起眼的角落,是我们的便民服务驿站,也是大家的温暖港湾。”李艳指着办事大厅里的一个角落说道,驿站里工具箱、医疗箱、应急箱、文具箱、百宝箱一应俱全,居民只要登记就能领用,用完及时归还,实实在在解决了不少群众的一时之需。
除了七里店社区的贴心服务,乐都区高庙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推行的“四单服务模式”也广受好评。“我们紧扣群众真实需求,创新打造‘群众点单、所站派单、服务队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服务机制,聚焦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等重点领域,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镇党委副书记康婧介绍道。
近年来,海东市一方面抓阵地建设。建成文明实践中心6个,实践所95个,实践站1648个,全市范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实现全覆盖。同步拓展打造文明实践大舞台、实践广场等388个,示范点178个,构建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出户可及”的文明实践阵地体系,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参与文明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抓队伍建设。大力培育志愿服务力量,全市注册志愿服务队达2568支,志愿者人数突破14万,各类志愿服务组织活跃在社区、乡村,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万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