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途忆粮:从偷馒头到抢秋粮

2025-10-06 18:15:11 更新 来源:中国农网

国庆假期结束,在山东老家打车去高铁站返京,车窗外的雨丝黏着秋意,57岁的刘师傅握着出租车方向盘,在聊天气聊庄稼时忽然说起小时候偷馒头的事。那会儿他才一二年级,盼过年就盼那笼刚蒸好的白面馒头,暄软的香气能飘整个院子。大人把蒸好的馒头放进缸里,用大锅盖压住,不仅防老鼠,也防“家贼”孩子。“我和我哥两人一块,想尽办法去偷来吃,一开始满缸能偷两个,一人一个,后来馒头吃到半缸时,胳膊短够不着,只能偷到一个,一人半个。”刘师傅说那时候吃个馒头真香,掰下小半块塞嘴里,不就菜也特别好吃——“哪像现在,顿顿有肉有菜,当年过年的饭,还不如现在的平常饭。”

雨刮器左右摆动,扫开玻璃上的雨水,也扫开了两代人的生活图景。刘师傅说的是几十年前的一口吃食,眼下黄淮地区的田埂上,正上演着另一场与“吃”相关的急事。秋粮已进入成熟收获期,沉甸甸的产量本是板上钉钉的事,可这连阴雨偏赶在收割的节骨眼上,把待收的玉米泡得发潮,也把冬小麦的播种期越挤越窄。

这时候,农人的心里装着比当年偷馒头更迫切的念头:抢。抢在雨停的间隙把秋粮收下来,抢着把湿粮送进烘干塔,抢在土地封冻前把麦种播进土里。盯着天气预报的云团,盯着收割机的车轮印,盯着烘粮机的温度表——每一个“紧盯”,都是把饭碗端稳的底气。

刘师傅的车驶进高铁站停车场,雨小了些。他说现在不用偷馒头了,可知道粮食来得不易,就见不得糟蹋。其实何止是不糟蹋,从当年盼一口热馒头,到如今拼尽全力“抢”住每一粒秋粮,变的是日子的成色,不变的是藏在粮食里的踏实,一辈辈人对自然的敬畏不会变,对土地的依赖不会变,对粮食的珍重更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