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乳肉兼用牛呈现多维度突破态势
为系统总结乳肉兼用牛培育自主创新联盟及中国西门塔尔牛育种委员会工作进展,交流研讨乳肉兼用牛培育关键技术,加快推进乳肉兼用牛育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的实施进展,11月20-23日,乳肉兼用牛培育自主创新联盟年会暨中国西门塔尔牛育种委员会第九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乳肉兼用牛联盟、育种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共同承办,汇聚了来自全国17个省(区、市)的7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单位共150余人参加。同时,来自德国、法国、罗马尼亚等国家的乳肉兼用牛育种专家现场分享国际经验,交流国内外乳肉兼用牛育种进展。
乳肉兼用牛契合中国国情且地位重要,在我国畜牧业发展中长期占据重要地位,是保障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力量。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奶业协会名誉会长刘成果在会上表示,培育乳肉兼用牛是推动养殖业转型升级、保障肉奶供给的战略举措,其耐粗饲、抗病强、效益高等优势明显,国内外实践已印证潜力。希望联盟紧抓初心,强化自身建设,积极争取支持,科学规划实施,压实责任、扎实推进,从育种技术创新切入,选育提高与良种培育并进,为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发展乳肉兼用牛产业是关乎农业结构优化、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举措。”全国畜牧总站畜禽种业指导处副处长、高级畜牧师李姣说,当前奶业、肉牛产业面临一些波动,乳肉兼用牛产业凭借较高的综合收益优势,呈现多维度突破态势:区域化发展产业布局已具雏形、育种基础持续稳固、创新体系活力迸发、产业战略价值获得高度重视。
“乳肉兼用牛是奶业与肉牛业发展的关键结合点,是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的重要工作领域。”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雅春表示,未来选育应在保持乳品质和肉用性能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产奶量,充分挖掘利用其特色原奶和优质红肉的价值空间,打通从遗传资源到商品价值的产业链,实现“奶肉双收”的最大化经济效益。
据了解,新疆褐牛是我国五大自主培育乳肉兼用牛品种之一,纯种及高代杂存栏 190 万头,拥有核心场 9 家,其中国家级核心育种场 2 家。内蒙古三河牛1986年自主培育成功后不断选育提高,生产性能与抗寒抗逆特性突出,拥有国家级核心育种场 1 家,发展潜力巨大。蜀宣花牛是我国南方首个自主培育的乳肉兼用牛品种,具有耐湿热且乳肉性能优良的特性,近年来,在政策支持下建成集约化育种场,运用图像识别等技术精准采集育种数据。乳肉兼用西门塔尔牛与荷斯坦牛杂交繁育也形成高效益的利用模式,例如蒙贝利亚牛与荷斯坦牛杂交牛适配南方湿热环境,在乳肉生产性能以及南方湿热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均表现出显著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西门塔尔牛产业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总存栏数约920万头,核心育种体系建设覆盖多省区国家种牛场及育种基地,通过人工授精与科学评定技术,日增重遗传进展均呈现上升趋势。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参加全国DHI测定的中国西门塔尔牛8514头泌乳牛统计,305天产奶量6022.9kg,乳脂率4.05%,乳蛋白率3.44%。未来发展需坚持乳肉兼用的总体方向,兼顾乳用和肉用性能的协同提升,以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构建一个高效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使中国乳肉兼用牛产业在基础上更牢固,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据会议主办方介绍,乳肉兼用牛自主培育创新联盟自2019年成立以来,成员单位已发展至75家;同时,截至目前,第九届中国西门塔尔牛育种委员会单位会员58家。
本次会议从数据采集标准规范到育种数据库建立,从系谱建立到基因组选育技术,从优异乳成分特性分析到优质乳销售品牌打造,对乳肉兼用牛产业的种源培育、饲养管理、加工销售等环节全面系统进行梳理。下一步,联盟将加强育种引领,不断完善饲养管理规范,践行大食物观,持续推动乳肉兼用牛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