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通渭:13万亩小杂粮绘就金秋丰景
金秋时节,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的层层梯田上色彩斑斓,燕麦翻涌着金色麦浪,蚕豆荚果饱满低垂,荞麦压弯了枝头。13万亩小杂粮相继成熟,农户们正抢抓农时进行收割,一台台农机在错落的梯田间来回穿梭,一幅生动的“高原金秋丰景图”正在通渭大地酣畅铺展。
在华家岭镇的高处远眺,老站村、石窝村、活马滩村连片种植的数千亩燕麦尽收眼底。金黄的穗浪随风起伏,一台台收割机在梯田间来回穿梭,正抢收成熟的燕麦。
“今年,我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种植了400多亩燕麦,目前已进入成熟期,我们正组织人手抓紧收割。紧接着,700多亩苦荞也将迎来收获季。”定西华岭毕昌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文毕介绍道,合作社还种植了莜麦、蚕豆、小豌豆、胡麻等多种特色小杂粮。得益于当前杂粮市场的良好行情,我们预计今年的整体收入将较为可观。
华家岭镇依托2200米以上高海拔与山地坡地地形形成的冷凉气候,成为小杂粮优质产区。除规模化种植1.2万亩燕麦外,还广泛发展苦荞、蚕豆、胡麻等小杂粮,总面积达3.5万亩。小杂粮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
华家岭镇老站村的杨具全就是这片沃土的受益者,今年他成了全村小杂粮种植大户。他说:“今年种了30亩荞麦、20亩燕麦、8亩蚕豆、8亩小豌豆。根据燕麦收割情况,亩产500斤左右,今年的小杂粮产量还可以,加之豆类市场行情好,收入也不赖。”
陇阳镇党家岔村的220亩燕麦也喜获丰收。村党支部副书记党锦发表示,规模化种植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解决了本地养殖业饲料难题。该村通过盘活土地资源,由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统一经营,实现了机械化种植,提高了土地效益,解放了劳动力,使村民能够获得务工和务农双份收入。
马营镇的蚕豆种植同样硕果累累。西堡村村民张正春的1.2亩蚕豆能卖三千多元,他满意地说:“今年蚕豆长势好,最好的一斤能卖到四元。”在通渭县绿茵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千亩蚕豆田里,两台割晒机一天能收割四五十亩。操作员全亚军从春耕起就在合作社工作,每天有200元收入。
今年,马营镇通过“党委主导、政府服务、群众主体、社会支持”的协作机制,规模化种植蚕豆1.02万亩。全镇蚕豆种植总面积2.2万亩,预计总产量超4400吨,年收入3432万元,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增收1.1万元。
秋风送爽,硕果盈枝。在通渭县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小杂粮这颗“金豆豆”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今年全县13万亩小杂粮预计产量可达2.1万吨。通过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小杂粮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不仅绘就了金秋的丰景,更铺就了一条坚实的产业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