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塞外粮仓”,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在河套灌区攻坚黄河上游面源污染
8月9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黄河上游流域面源污染防控及农业绿色发展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现场观摩暨工作推进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举行。此次会议由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五原县绿色产业发展中心承办,来自全国的科研院所、高校专家及项目参加单位60多位代表齐聚“塞外粮仓”河套灌区,共同探讨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创新与农业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
据悉,该项目聚焦青铜峡灌区和河套灌区,重点解决黄河上游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底数不清、区域面源污染防控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旨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大型灌区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模式,提出系统解决方案。目前,项目已重点布局智能监测、粪肥利用、土壤调控、肥药减量等课题,计划形成4套污染防治技术模式,建立20万亩以上示范基地。其目标包括:技术示范后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减少20%以上,肥药利用率提升至45%以上,主要农作物产地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降低60%以上,重点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达标率实现100%,且示范应用新增成本控制在400元/亩以内。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实地观摩了河套灌区玉米、向日葵种植区的秸粪补碳、液体粪肥降盐等技术示范现场,直观感受“肥药双减”与土壤改良技术的应用效果。在工作推进会上,各课题负责人汇报了灌区面源污染智能监测与风险识别、化肥农药减量等技术产品的研发进展。
作为我国三大灌区之一,河套灌区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屏障,但其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大型引黄灌区背景下,污染特征复杂,治理难度大。宁夏农林科学院赵营研究员在会上强调:“要推动技术从‘可用’到‘好用’再到‘易用’,让农民真正愿意用;项目周期仅三年,需紧盯目标扎实推进;同时要强化内部协作与数据共享,确保技术创新与产业实际需求精准对接。”
“破解河套灌区面源污染难题,不仅关乎本地可持续发展,更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星在致辞中强调,这正是国家启动该重点研发项目的核心考量。
此次会议不仅是项目阶段性成果的展示,更搭建了跨区域技术交流与合作平台。下一步,项目组将以河套灌区为样本,加快技术集成与推广,为黄河上游流域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业绿色转型提供科技支撑,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