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产业兴旺 奏响乡村振兴富民曲
文钟镇三眼井村党委书记孙艳军介绍,金花葵能研制出金花葵酒、茶、挂面等一系列高端产品,村民通过种植就能获得一部分收入,还能带动部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今年,三眼井村驻村工作队积极协助村“两委”谋划农业产业项目,争取上级资金1035万元,通过三到户、飞地经济、入股分红、反租倒包、建设温室大棚种植区等方式,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在三眼井村河东的花卉产业园,一排排现代化的设施农业大棚坐落有序。尽管室外天寒地冻,室内却温暖如春。走进种植户柳宝龙的大棚里,上万株蝴蝶兰含苞欲放,再有半个月就能上市。
“我大学就是学花卉专业的,我觉得这个产业前景不错。我有三个大棚,纯产值一年在二十万到三十万这样。有了驻村工作队的助力,我们销售特别好,不但销售到整个赤峰市区,还远销到北京市场。”柳宝龙高兴地说。
赵剑玮是三眼井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他带领队员们访农户,寻技术,谋合作,为花卉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红山花卉一期总投资2.3亿元,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花卉批发零售区、水族区、精品花盆区、花卉配套区等。花卉市场年人流量70万人次左右,年销售额约1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截至目前,花卉产业已经成为我们村的支柱产业和金字招牌,全面助力乡村振兴。”赵剑玮自豪地介绍。
从“靠天吃饭”到“向田地要效益”,文钟镇的布局是红山区全域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而这背后离不开一套坚实的政策保障体系。今年以来,红山区累计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7000余万元,实施22个重点项目,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31个,精准发放“雨露计划”、稳岗就业、庭院经济等各类补贴290余万元,通过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的方式带动脱贫群众户均增收2500余元。同步选派20名驻村工作队员,进一步充实脱贫村、重点帮扶村工作力量。
“下一步,红山区将在做好防返贫监测的基础上,深化庭院经济模式创新,丰富种养殖品类,加强产销对接,努力打造出一条‘政策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受益’的增收路径,为农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和幸福。”赤峰市红山区乡村振兴发展中心副主任王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