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名乡村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进阶培训班:学真招谋乡村发展
“家人们看过来!我手上的红薯粉条,纯手工制作没有添加剂”“泡发后筋道爽滑,炖肉炒菜都入味”……场外不时传来配合的声音,这热火朝天的场景正是培训现场的实战直播现场。近日,“万名乡村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进阶培训班(第二期)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曼峦站村圆满结束。来自山东省、陕西省、湖南省和湖北省恩施州的47名学员,带着乡村发展的实践困惑而来,通过“理论授课+案例剖析+实景实训”的多元模式,解锁乡村经营新技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产业升级,人才为要。”西双版纳州委常委、景洪市委书记赵刚在开班仪式上的这句话,点出了乡村职业经理人培养的重要意义。与零基础的入门培训不同,此次培训为期7天,学员均是经过前期遴选的骨干力量,他们带着乡村经营中的实际难题而来,聚焦数字赋能、产业融合、品牌运营等乡村经营的“关键短板”。培训班由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国农业大学、腾讯公司三方联合举办,打造“高阶课程体系”,让学员既能吃透政策理论,又能掌握实操本领。
为强化学员的宏观视野与理论根基,培训班设置“大咖讲坛”环节。农业农村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宏耀以“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主题作报告,深入讲解了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完善历程,重点介绍了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学员们厘清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边界。
此外,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小云以《从建设乡村到经营乡村》为题进行主旨报告,通过分享中国农业大学在全国开展的50余个乡村经营实践案例,引导学员树立乡村需要经营的理念认知,用鲜活案例拆解产业规划、资源整合的方法,让抽象理论变得可学可用。
为将理论与经验进一步转化为实操能力,此次培训还创新设计“乡村业态剧本杀”情景模拟课程。学员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置身民宿运营客诉处理、利益协调多方博弈等高度仿真场景,在沉浸式体验中锤炼危机处理、资源分配、团队激励等核心能力。
顺应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趋势,紧扣“数字化”进阶目标,培训还特别安排了《新手快速搭建微信小店》《AI工具赋能乡村经营》等紧贴乡村经营实际需求的实操课程,帮助学员掌握可落地的数字经营工具。
“我过去总觉得数字营销是‘高科技’,离自己很远,没有数字营销的意识,学完发现,一部手机就能把家乡的农产品卖到全国。”学员王乐乐感慨道,接下来,他计划回到家乡搭建直播间,带着农户一起直播,把家乡的农产品卖出去。
为让学员跳出区域局限,全面认知不同地域、不同业态的乡村振兴路径,将“学有所获”能够“学以致用”,实践教学环节特意选取西双版纳州三个典型村庄作为考察点。首站聚焦曼峦站村,通过“问答曼峦”等互动环节,近距离观察并学习该村在集体资产管理、收益分配、利益联结机制上的创新实践,深刻理解如何保障农民主体地位与收益权、构建可持续的集体经济组织方式。随后,学员们还前往勐仑镇城子村、勐罕镇曼远村,实地考察新乡村建设成果与乡村文旅业态发展,在对比学习中拓宽思路,形成多元化的乡村经营认知。
此次培训选址为景洪市“三曼”(曼峦站、曼空岱、曼空迈3个村小组)乡村振兴核心示范区,是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团队基于“以农民为中心”理念打造的实践样板。该示范区通过构建农民主体的决策、建设、经营、受益四大机制,2025年前三季度综合营收已达151万元,为学员提供了可触摸、可借鉴的鲜活案例,让大家直观感受到科学经营模式的实践成效。
结课验收阶段的“乡村经营大擂台”,成为检验学员专业能力与培训成效的重要舞台。学员们紧扣本村发展实际,将7天所学深度融入方案设计,打磨出一批兼具针对性与即时操作性的运营升级方案。这些方案不仅全面展现了学习成果,更获得创业导师的“现场把脉”,为后续在乡村实际推行提供了专业指导与支撑。
培训成效如何,最终要靠田间地头的实践来检验。来自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的学员张付宝结合培训所学,将家乡的“即墨酱豆”的制作工艺标准化,传承古法制作酱豆,不仅荣获“青岛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更实现了年销售额100万元,带动周边30个家庭农场、50多户农户种植大豆。
“以前觉得非遗离农业很远,培训后明白,传统文化能给农产品‘加分’。”张付宝说,他并未止步于自身发展,而是把培训学到的方法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更多人。如今,他正联合周边村落组建非遗联合体,计划打造“袁家屯非遗品牌”,让传统技艺成为乡村增收的“金钥匙”。
“这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乡村职业经理人不仅是产业经营者,更是共同富裕的推动者。”培训结束后,学员杨万丽的这番话,道出了众多学员的心声。为期一周的进阶培训,不仅让大家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更让“带动乡亲一起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愈发强烈。
在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沂山风景区青山社区,学员王伟的名字早已和红薯产业紧密相连。早期,王伟就敏锐察觉到本地红薯产业的潜力与短板。通过培训学习,他牵头成立临朐县凤栖林家庭农场,聚焦红薯种植与加工两大核心板块。如今,农场红薯种植实现规模化生产,种植面积2600亩,年产量8000余吨,通过“订单农业”模式与农户紧密联结,以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收购红薯,让农户亩均增收700余元,彻底解决了农户“卖薯难、卖价低”的后顾之忧。
在王伟看来,单一的种植加工远不能释放红薯产业的全部价值。他依托培训所学的产业链思维,推动合作社从“初加工”向“深加工+品牌化”转型:引进低温干燥、切片、消毒等先进技术,开发出薯条、薯片、红薯膳食纤维等多元产品;同时注重品牌打造,设计专属品牌形象与宣传语,通过展会、新媒体等渠道打响知名度,让“山东红薯”从“地头货”变成“畅销品”。
“这次培训让我思路更清晰、信心更足!”王伟介绍,接下来将充分依托本地红薯产业的生态与资源优势,把乡村养老、乡村旅游与研学实践深度融入产业发展链条。合作社计划配套建设标准化康养中心,同步推出红薯采摘、手工工坊体验、特色美食大赛等沉浸式旅游项目,打造集劳动实践、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研学基地。这样既能为城市游客提供亲近自然、体验农耕的优质去处,也能为村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农户持续增收。
乡村人才的成长需要长期赋能,培训的结束不是终点,而是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干行动,以实干精神带动村民增收。随着培养计划的持续推进,这支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队伍,必将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坚力量,让培训成果在乡村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