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风皖韵润江淮
大别山区,云雾缭绕间,漫山遍野的茶树随着山势蜿蜒起伏。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油坊店乡面冲村村民邸永冰家的民宿里,游客不仅能品尝正宗的“六安瓜片”茶叶,还能体验采茶、炒茶的乐趣。金寨县以面冲村为核心打造茶谷主题公园,带领村民们迈进茶文旅融合的快车道。
行进在安徽的乡村,目之所及是平原上麦浪翻滚、梯田里油菜花金黄、云雾下茶山叠翠,还有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耕读传家”的悠远传统、“桐城派”的清真雅正……面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命题,这些或深沉、或粗犷、或婉约、或灵秀的意象,怎样吸纳科技的力量,拥抱时尚的潮流,融入现代化的进程,接轨世界的步伐?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精髓要义、理念方法,“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在江淮大地落地生根:从2023年起,每年建设200个精品示范村,到2027年,建设精品示范村1000个以上;在已建的7395个省级中心村基础上,每年再建设800个省级中心村,到2027年,省级中心村总数在1万个以上。建设彰显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大幕徐徐拉开,一批村庄蜕变出崭新的面貌。
——构建“1+6+20”政策体系,明确目标、责任、路径,层层分解成可量化、可考核的具体任务,高起点谋划、高规格推进、高标准建设
安徽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截至2024年末,全省耕地面积超8393万亩,粮食总产量达836.9亿斤,居住在乡村的人口2000多万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时不我待。同时,作为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安徽还要为全国农村改革探索经验、作出表率。
“此前,安徽省已持续开展10多年的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新时期安徽省乡村全面振兴的抓手、载体,‘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有着更深的内涵、更广的外延,更长远、更全面的谋划,以更高规格、更大力度推行。”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汪学军说。
立足安徽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经济实力等多重因素,“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搭建起完善的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社会动员体系。
“路线图”愈发清晰——锚定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以产业富民强村为主线,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基础,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
构建“1+6+20”政策体系,既从长远谋划目标蓝图,又层层分解任务——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意见》,从全域建设规划、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乡村人才培养、美丽宜居村庄打造、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等方面进行了统筹部署;制定6个配套文件,细化了建设标准、申报审核、验收、考核等工作规范;省直相关部门出台20个工作方案,颗粒化分解工作任务。
高位推动,坚持“一把手”亲自抓——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建立省级领导和省直单位联系精品示范村工作制度,35位省领导、省有关单位对县(市、区)实行全覆盖包保;建立党委、政府领导下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组建省、市、县三级乡村振兴工作专班,上下贯通、一竿到底。
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协同发力——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0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每年新增贷款200亿元以上。省级按照平均每村1000万元的标准支持精品示范村,100万至150万元标准支持省级中心村建设。
——强化典型示范,由点及线、连线扩面,差异化打造、特质化发展、整体性提升,因地制宜探索彰显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最优解”
白芨花、百合花、芍药花、菊花、绿梅……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金塔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一年四季花开不断。龙头企业在金塔村发展中药材种植,并不断开发赏花经济、药膳餐饮、康养、研学等业态。随着游客越来越多,道路不够宽、接待能力不足等问题显现出来。
精品示范村建设项目让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游客的旅游体验大大提升。修建道路、停车位、公厕、小广场,安装太阳能路灯,开展村庄绿化、厕所改造,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惠民服务中心,建设金融服务代办点、快递驿站、超市、农家书屋等便民设施,助力产业发展迈入“快车道”。
阜南县苗集镇桃元村的省级中心村建设整合资金453万元,打出一套“组合拳”,不仅改善全村基础设施,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还提振了乡村的精气神。9条沟塘水系疏浚贯通,过去的“臭水沟”变为清澈的池塘。乱堆乱放的杂物,乱搭乱建的养殖棚、旱厕、无功能建筑清理一空,整个村庄看起来宽敞、大气。一条3.5米宽的产业大道贯穿村子中央,大大方便了交通、运输。村民们将家里的院落收拾得干净整洁,在房前屋后的花坛里栽种各类蔬菜、花卉。有了小剧场,村里30多名红灯舞爱好者在农忙之余排练演出,还向年轻人传授这项非遗技艺。
乡村振兴任务量多面广,“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以精品示范村和省级中心村建设为抓手,以“小切口”推动“大战略”,“点”与“面”统筹,不断提升乡村全面振兴质效。
围绕“千村引领”,精品示范村建设推动村庄人居环境整体提升、乡村产业协同发展、乡村治理和谐稳定,做到点上有精品,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围绕“万村升级”,统筹抓好布点规划的中心村建设和一般自然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宜居”品质、提高“宜业”水平、提靓“和美”内涵,推动全省比学赶超、提档升级,带动面上整体提升。
“具体到实施,安徽省优化项目遴选立项机制,不搞齐头并进、不搞平均分配,让规划优异者上、基础扎实者上、谋划精准者上。”汪学军介绍,今年,安徽省从各地申报的297个村中遴选了205个开展精品示范村创建,同步遴选816个省级中心村开展建设,其中集聚提升类中心村635个,特色保护类中心村93个,近年内未纳入城市规划的城郊融合类中心村88个。
金寨县铁冲乡李桥村望春谷里有近万亩野生玉兰,每到春天玉兰花竞相开放,着重开发赏花经济。不远处的高畈村建设高标准民宿“冬晓·寻溪里”,与灵芝、香菇种植结合,打造康养产业。河边的“村咖”是为吸引年轻人专门打造的消费新场景。依托红28军的战斗遗址,铁冲村侧重发扬红色文化,村口会唱红歌的音乐雕塑、居民楼上绘着的红色故事……红色元素无处不在。
“3个村各有特色、功能互补、联动发展。”铁冲乡党委书记张尹迪告诉记者,“铁冲乡采取‘跨村连片推进’建设模式,打破同质化建设壁垒,串联整合优质资源,在政策层面统一规划部署。”
着重打造精品示范村的同时,铁冲乡还叠加了美丽宜居自然村庄建设——对20户以上的自然村庄进行改厕、污水治理、道路亮化等环境改造提升,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将视线拉远,“中国红岭公路”串联起金寨县15个乡镇,将自然景区、红色景点以及诸多特色村落连成一线。围绕这条公路,金寨县全面推进13个乡镇6条精品线路路域环境整治工作,提升道路两侧人居环境和沿途观感,培育“春山”“夏清”“秋云”“冬晓”4个民宿区域公用品牌,为全域旅游提升和县域经济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皖南地区彰显山水徽韵,皖西大别山区彰显生态优势,皖中地区彰显山水风韵,皖北地区彰显田园风光……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安徽引导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振兴“最优解”。多地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党建引领、大抓基层,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将“和”的理念贯穿乡村建设全过程
在安徽的历史长河中,“和”的理念源远流长。推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中,“和”文化有了更丰富生动的诠释。
阜阳市阜南县苗集镇前进村交通便利,粮食种植、精品水果、循环农业、乡村旅游都做得有声有色,从哪些方面进一步提升?
驻村第一书记李明友的办法是“开庄会”,村民们聚在一起时,他就“见缝插针”询问他们对村庄建设的意见。再加上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议、前往农户家中走访等方式,先后召开征求意见会70余场次,收集意见106条。“村民们提出的修路、清淤、建公园等意见建议都变为精品示范村项目建设内容,态度也从‘抱着膀子看’转变为捐钱、捐物、积极参与干。”李明友说。
在阜南县地城镇刘楼村,过去为了一小块宅基地,村民们争得脸红脖子粗。可2024年起刘楼村搞村庄建设,大家都积极配合。村道需要拓宽,村民王振楠主动让出了家门口一小块宅基地,王雪侠捐出自家的废旧沟塘,回填后建成小广场。在最先开展工作的枫柏岗,村民自发捐款总额达30万元。
转变从何而来?地城镇党委副书记李仲强介绍:“村‘两委’走进农户家中,宣讲相关政策。每项工作党员干部抢先干,村民自然跟着干。再加上‘积分超市’制度,群众收拾自家房前屋后、参与村庄建设获得的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大大激发了内生动力。”
乡村为农民而建、为农民而兴,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古镇旅游遍地开花的当下,铜陵市义安区的永泉小镇里却总是游人如织。秘诀在哪里?永泉小镇董事长杨树根告诉记者,永泉小镇拥有“独特的味道”。小镇里无论是做小火慢炖老母鸡汤的万金凤,做馒头包子的面点师傅王宏进,还是清扫地面的清洁工,大部分职工都是当地的村民。建立联农带农机制,让村民们广泛参与到产业的方方面面,充分分享发展红利,成就了永泉小镇最地道的乡土气息。
安徽创新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评分为A级以上的村民,不仅可以获得额度不同的贷款授信,还能享受社会帮扶、餐饮消费、物业费缴纳等方面的惠民政策。此举既拓展了信用惠民范围,引导村民向上向善,也推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入乡村产业和乡村建设。
积极运用“积分制”“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作退一步想”工作法等,强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