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区来了“职业经理人”
在贵州省习水县吼滩村,一场细雨刚过,赵爱明踩着湿润的田埂,大步走向农机服务队库房。“这台拖拉机昨天作业时有点异响,得赶紧检查一下,不能耽误明天的订单作业。”他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打开机盖检查发动机。
赵爱明是土生土长的吼滩村人,早年通过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成为村里先富起来的人。但每每看到乡亲们仍然过着紧日子,他心里不是滋味。“老赵啊,你这么能干,带着大家一起富起来多好!”2020年初,村党支部书记找到赵爱明,希望他参加县里大力实施的“一村一名职业经理人”工程。
经过深思熟虑,赵爱明接下了这个重担。“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上任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全面摸排村集体经济状况。吼滩坝区土地平坦肥沃,适合规模化种植,但长期以来,村民都是各干各的,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咱们村有这么多优势资源,为什么不能整合起来搞规模化经营?”在村民代表大会上,赵爱明提出了成立农机服务队的想法,开启了吼滩村集体经济规模化发展的新征程。
说干就干!赵爱明同村“两委”一起,整合各类资金,建起了农机服务队,其中机库面积400平方米、维修间60平方米。“当时有些村民不理解,说‘花这么多钱买铁疙瘩,能回本吗?’”赵爱明回忆道。
为了消除村民顾虑,他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给大家算经济账:“一台拖拉机一天能耕20亩地,相当于20个劳动力。咱们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多,请人耕地每亩要花300元,用自己的农机队,成本不到一半!”如今,吼滩村农机服务队拥有农机具20台(套),包括7台拖拉机、2台联合收割机、1台精量播种机、2台烘干机以及多台无人植保机和微耕机。农机操作手们也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2024年,仅农机服务队就为村集体带来17万元收入,成为集体经济中的重要支柱。
赵爱明没有满足于单一产业发展,凭借职业经理人的敏锐眼光,他带领村民大力发展多元产业。在猕猴桃种植基地,一串串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我们种植的猕猴桃品质好,根本不愁销路。”种植大户赵大哥笑着说,“多亏了赵经理带我们搞规模化种植,还联系了专家指导技术”。
大棚蔬菜、烤烟育苗、菜油加工……一个个产业项目在吼滩村落地生根。赵爱明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带领农户大力发展蔬菜、酒用高粱、生猪养殖等产业,构建起种养循环农业体系,年总产值约1390万元。“我们村的菜籽油可是抢手货!”榨油厂工作人员自豪地说。2024年,榨油厂为村集体贡献了3万元收入。
吼滩村不仅自然资源丰富,还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2023年9月,吼滩村成功入选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这为村庄推动乡村振兴带来了新契机。赵爱明看准这一点,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绿色生态优势,以“知青农场”改造为主体,利用村内闲置建筑和民房,大力发展民宿和特色休闲避暑山庄。
“这里曾经是知青居住的地方,我们保留了当年的建筑风格,同时增加了现代设施。”赵爱明指着改造一新的知青农场介绍道。2024年,仅知青农场出租就为村集体带来15万元收入。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产品销售。村民们种的蔬菜、养的家禽、榨的菜油,不出村就能卖上好价钱。
2024年年底,吼滩村召开村民大会,宣布“今年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收入44万元”,最终,全村通过利益联结分红220多户,分红金额20余万元。
从个人致富能手到乡村“职业经理人”,赵爱明完成了人生的重要转型。在他的带领下,吼滩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村民收入稳步提高。“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实实在在的产业支撑。”赵爱明望着远处连绵的青山说道,“我们的目标是让吼滩村成为人人羡慕的美丽家园。”夕阳西下,赵爱明的身影在余晖中拉得很长。这个曾经的致富能手,如今的乡村“职业经理人”,正在吼滩村的田野上,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