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三控”贮藏技术助力青田杨梅产业高质量发展
日前,在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举办的“杨梅贮运保鲜技术交流与品鉴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从事果品保鲜与加工领域研究多年的佟伟研究员向与会人员,从专业角度解析了杨梅采后预冷、分级、包装、保鲜和运输等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特别是详细介绍了通过精准控温、控湿和控气的“三控”技术如何有效延长了杨梅果实贮运时间。参加这次会议的不仅有杨梅生产经营者、相关企业负责人、业内专家,还有丽水市各县区杨梅种植户。大家对杨梅精准“三控”贮藏技术赞不绝口。
杨梅种植户林媚媚说:“来参加这次会议收获很大,以往我们的杨梅都是当天采摘当天销售这样的模式,产量大的时候,销量无法与产量匹配,剩余的果子很快就烂掉,经济损失很高。果树所的这一成果不仅为我们的杨梅销售争取了更宽裕的时间窗口,也为产品远距离运输和市场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可以帮助我们延长杨梅销售期,助力我们梅农增收。”
青田杨梅以个大,味甜多汁出名,获得“中国绿色食品”认证、“中国杨梅之乡”称号,并于2019年获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2024年杨梅产值已达7.65亿元。为不断强化青田杨梅科技支撑,果树所与青田县农业农村局从2023年起,合作开展杨梅采后贮运保鲜技术研究,并在青田建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青田杨梅采后专家工作站”。
果树所专家以工作站为依托,每年从杨梅的结果期到贮藏销售结束,在青田蹲点主要开展不同栽培模式(露地、大棚、网室)杨梅采后贮藏品质变化规律、远洋物流、智能冷库改造及杨梅深加工产品研发等方向提供技术服务。经专家们深入调研发现,杨梅采收受天气影响较大,一般天气好的情况下采收率约50%~80%,天气不利情况下采收率仅20%~50%,杨梅损耗量极大。同时,因杨梅采收期比较集中,杨梅从成熟到市场销售结束仅20天左右,而且常温下几个小时就容易腐烂变质,贮藏运输技术难度大。
为破解这一难题,果树所专家们经过两年试验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精准控温、控湿和控气的“三控”技术进行物理保鲜,有效延长了杨梅果实贮运时间。
青田县农业农村局王先锋副局长说:“杨梅贮藏到60天,风味口感能够让消费者接受,实属不易。青田是中国杨梅之乡,年产值6亿元出口到欧洲、东南亚等8个国家。如果杨梅在品质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能够延长15天左右,我们的杨梅就能卖出更多,出口也更多,让青田杨梅名扬天下”。浙江大学李鲜老师说:“杨梅贮藏到8月中旬,而且外观、风味变化不大,已经突破了历史纪录。”
果树所青田杨梅采后专家工作站负责人介绍,在今后的工作中,工作者将根据杨梅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研发无损水冷分选检测生产线、在原有冷库基础上改造智能气调库、集成开发适合国内外标准的长途运输包装,从而延长杨梅上市供应周期、解决梅农短时急销压力,补齐杨梅贮藏保鲜能力薄弱的短板,助力青田杨梅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梅农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