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县一策”推动山区县畜牧业多点开花
日前,浙江召开山区县畜牧业创新发展座谈会,来自26个山区县的农业农村部门逐一汇报,直奔主题定方向、谈困难、说路径。为助力全省稳产保供发展大局,以及助推山区县农户增收致富,接下来,浙江将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通过“一县一策”精准发力,推动畜牧业在山区县多点开花、枝繁叶茂。
据了解,山区县土地面积占到浙江总面积的44.5%,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全省平均的七成,是缩小城乡、地区和收入“三大差距”的主战场和主阵地。畜牧业作为山区县农业的重要支柱、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不仅是农林牧渔增加值的关键所在,更关乎战略全局和未来发展。当前,从供给数量来看,浙江的生猪、家禽、肉牛等主要畜产品供给中,山区县仅贡献了近三分之一的产量,反映出其畜产品产量与土地资源占有量不匹配,畜产品生产上还有较大空间。
在浙江省畜牧农机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看来,山区县养殖场布局分散,丘陵山区形成相对独立的天然地理单元,为畜禽养殖提供了天然的生物安全屏障,既是稳产保供的“压舱石”,也是绿色高端畜产品的主产区。眼下,依托丰富的资源禀赋、独特的种质资源等,一些山区县的畜牧业发展有声有色,势头日益强劲。
像泰顺县的竹林养羊、文成县的茶园养鸡,都是依托地广人稀地理优势,实现生态与产业双赢的典型案例;用淳安花猪制作的腊肉香气浓郁,去年线上销量突破50万公斤,在杭州、上海等城市商超上架即售罄;还有地处钱江源头的开化县以生态土鸡为抓手拓展长三角市场,有效激活产业富民新活力;常山县开发“胡柚渣喂鸡”的特色养殖模式,去年线上销售额突破1.2亿元。
接下来,浙江省级层面将统盘谋划各县“一县一策”发展规划,出台指导目录,明确发展重点。各县则立足自身特色、资源优势、市场容量,找准发展路径,并且在强链延链补链上再发力,推动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对此,浙江提出,围绕各县优势产业,将靶向强化产业链核心环节,向精深加工、文旅融合、品牌营销延链,同时补齐技术支撑和金融服务两大短板。
聚焦产地“最先一公里”和市场“最后一公里”,浙江明确,未来将致力于夯实冷链物流基础、提高检疫检验效率、健全物流配送体系,从而降低产品损耗,节约物流成本,确保山区鲜味加速直达餐桌。在惠农增收促富上,浙江则强调,一方面健全联农带富机制,大力探索村企合作,投资入股等新模式,另一方面培育特色经营主体,同时拓展多元业态,推动畜牧业与多领域融合,开辟农户增收新赛道。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绿色是山区畜牧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更是产业振兴的关键支撑,接下来将通过政策、技术、模式三重创新,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品牌优势,把潜在的巨大空间优势转化为现实的高质量发展优势,让山区县畜产品成为优质、安全、高端的代名词,最终实现“安全供给有保障、农民增收有路径、绿水青山有回报”的多赢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