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影”防雹——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如何守护“金果果”
燕山东麓、古长城脚下,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辉硕家庭农场的苹果园内正孕育着勃勃生机。一颗颗硕大的果实被装套在纸袋内积蓄营养,只待金秋时节破袋而出。
“看这枝头压弯的弧度,一准又是个丰收年。”农场负责人高辉轻掂着枝头上尚未成熟的苹果喜笑颜开。
作为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青龙满族自治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130万亩林果是关系县域众多农户的“钱袋子”。但特殊的地理环境——背靠燕山、东临渤海,让这里成了冰雹灾害的“重灾区”。“县里每年都会有冰雹发生,且年际降雹次数呈明显增多趋势。”青龙满族自治县气象局局长李松一句话道出了当地林果种植面临的难题。
在青龙满族自治县种了将近10年的苹果,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防灾体系让高辉近些年的种植收益稳步增长,但回想起刚开始做农业时,高辉还是被多变的天气打了个“措手不及”。
“大概四五年前,那时候树上刚见着果,突然来了一场冰雹,凿得树上叶子都没有了,树皮都给凿开裂了。”那年,高辉的苹果园几乎“颗粒无收”。
为破解这一难题,青龙满族自治县气象局积极探索青龙人工影响天气(以下简称“人影”)模式,坚持“谁受益谁出资、谁建设谁负责”原则构建了“多元投资共同建设、作业流程标准有序、安全管理环环相扣”的人影发展模式,充分整合多方力量,从政策、投资、技术、人员等方面全面加强青龙人影工作体系。
在政策方面,青龙满族自治县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县财政支持人影经费从2021年20万元增长到2023年70万元,并将人影经费列入乡村振兴特色农业减灾项目。
“种得再好,最后的保障还是要靠气象,这是0和1的区别,更别说还有政府的支持,我肯定积极参与”,秉持着过往的经验教训,高辉高度重视人影工作,主动投入建设标准化作业点。
在众多具备规模、资本、技术等优势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参与下,县人影作业点建设有效解决了用地、基础设施、人员经费等问题,如今,全县已建成固定作业点6个,流动作业点9个、烟炉作业点4个,防雹保护面积超过40万亩。
仅仅具备作业点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什么时候该作业。
“现在冰雹啥时候来,心里门儿清。”说着,高辉打开一个名为“青龙人工影响天气群”的微信群,翻到了6月15日晚冰雹要来的那一天,只见群昵称为“青龙气象局”的群成员在当天下午13:38分发了当地的实时雷达拼图,图中,用不同颜色标注了冰雹的走势,并提醒各作业点做好防雹作业准备。
“按照群里实时更新的雷达拼图,我们会提前安排专人值守,这些人全都经过省市的业务培训和作业人员培训,并且严格按照县气象局指挥和有关规程开展作业。”高辉告诉记者。
高辉粗略算过,仅去年一年,农场内就根据预警人影作业了十多次,冰雹防治率达到100%,起码保住了40万斤的苹果和300余万元的收入。
“这得益于省市气象部门的支持,县里引进了ROSE、SWAN、人影综合业务系统等先进业务平台,为‘早发现、早准备、早作业’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李松说道。
在多方合力下,秦皇岛市人影作业能力不断提升,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据统计,“十四五”以来,秦皇岛市气象局年均人工增雨(雪)量达1.8亿立方米,人工防雹作业保护面积64.3万亩。
曾经,这片因依山傍海饱受灾害天气侵袭的土地,如今在人影作业的“未雨绸缪”下,正稳稳托举起“丰收有保障”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