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册亨县以数字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5-09-16 22:16:28 更新 来源:中国农网

深山之中,光线如血脉般悄然延伸,将寂静的村落与喧嚣的世界紧密相连;糯米蕉的香气漫过田野,化作农民指尖跳跃的财富;一张张淳朴的笑脸,在青山绿水间绽开幸福的光彩——这里是贵州省。册亨县,一个正被数字与希望重新书写的地方。

“以前在老家上网课总卡,现在能跟城里老师连麦提问了!”册亨县冗渡镇易地搬迁安置区的布依族小姑娘小韦的话,道出了当地群众对网络改善的真切感受。 “网络通”是乡村振兴的“先行官”,册亨县多年来始终把筑牢数字底座作为重要任务。

针对册亨县曾面临的“山路远、信息堵”难题,册亨县在中国联通的帮扶下累计投入4721.58万元,并制定专项方案,将册亨打造成“网络无缝覆盖标杆县”,在深山里建起315个基站、铺设3.75万个光纤宽带端口。如今,册亨县移动网络、宽带实现县城、行政村“双100%”覆盖,自然村组移动网络覆盖率达97.5%,宽带网络行政村覆盖率达93.62%,真正实现城市与农村“同网同速”,让数字信号穿透每一个村寨角落。除了建网络,中国联通为易地搬迁群众减免通信资费2.08亿元,平均每户每年能省200多元,真正让群众“用得起、用得好”网络。

数字底座之上,治理效能随之提升。目前,册亨县136个行政村已100%部署“中国联通数字乡村”平台,从“智美洛王”到“数字坛坪”,一个个数字乡村示范点应运而生。构建“数字化+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村民们通过平台“曝光台”监督不文明行为,引导村民通过“红黑榜”公示、小程序申报等数字化手段挣积分,通过积分超市兑积分,以积分争先带动文明争先、治理争先,村容村貌与村民精神面貌同步焕新,塑造了讲文明、遵规章、爱家园的新时代新农人风貌。

在治理手段创新的同时,数字乡村建设也注重模式提炼与推广。洛王村以“三着力七个有”模式将数字技术融入耕地种植、“一老一小”服务,冗渡数字小镇则成为科技与乡土融合的典范。“5G+数字坛坪”荣获第六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贵州区域三等奖,为全省乃至全国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册亨县的山坡上,成片的糯米蕉林郁郁葱葱。谁能想到,这片曾“散着种、瞎忙活”的作物,如今已成为带动9000余户3.8万余名群众就近就业,户均增收超万元的“致富蕉”。

为破解糯米蕉“亩产低、销路窄”难题,册亨县联系中国联通累计投入1.46亿元,实施35个帮扶项目:从协调贵州省农科院专家推广“矮化密植”技术,到建成3个大型标准示范基地;从落地香蕉片、复合饮料、香蕉面膜等深加工生产线,到将“中国联通香蕉大数据产业园”打造成国家3A级景区,糯米蕉产业实现了“种植、管护、采摘、销售、加工、旅游”全链条覆盖。如今,册亨糯米蕉种植面积从6000亩扩至8.6万亩,年产值超过2.1亿元。

数字技术更让产业“如虎添翼”。册亨县委县政府为蕉林部署物联网监测系统,通过微型气象站实时采集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经云计算生成科学农事方案,助力糯米蕉每亩增产600~1000斤,增收900~1500元;搭建的糯米蕉产业一体化交易平台,年均交易量达2.4万吨,带动产销量提升30%。2025年3月,“贵州册亨糯米蕉科技小院”正式挂牌,依托联通数字化能力、中国农技协技术资源和贵州大学科研力量,推动糯米蕉种植向标准化、智慧化再迈一步。

在提升乡村风貌方面,注重数字技术与乡土文化的深度融合。在驻村帮扶的两村两社区,以“智”为笔,精心绘就“智美洛王”“智旅板弄”“智享巴纳布”“智联者良”等一村一名片,打造各具特色的和美乡村样板。通过实施“样板先行、百村跟进”行动,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让科技与村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样硕果累累。全县累计投入630万元建成7个数字图书馆,覆盖9.12万群众,在实现馆内电子阅览、图书检索、自助借还等智慧服务的基础上,搭建图书馆数字化管理平台,进一步打通县图书馆线上统一管理通道,构建“全域覆盖、一体管理”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形成“借还便捷、管理精准、服务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架构,有效填补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空白。这些图书馆不仅提供图书借阅服务,更融合布依文化创意、志愿公益活动、儿童托管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