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条上墙”到“故事入心” 重庆铜梁让法治精神扎根乡土
“以前上法治课总觉得枯燥,听不进去。现在不一样了,法治故事讲得有意思,不知不觉就记住了!”近日,在重庆市铜梁区安居古城的“古城法治故事会”现场,安居中学初三学生彭煜喆和同学们围坐一堂,听得津津有味。这场别开生面的故事会,正是铜梁区破解基层普法难题、探索乡村法治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普法最大的难点,在于‘讲的人难讲、听的人不爱听’。”铜梁区司法局副局长郑涛坦言,传统普法多是“法条上墙、课堂灌输”,难以真正走进群众心里。为此,铜梁区锚定这一症结,创新推出“古城法治故事会”,将抽象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身边的真实故事,让普法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互动”。
为让故事既合法理又接地气,铜梁整合本土资源,组建起一支200余人的讲师团,成员涵盖作家、文艺工作者、政法干警、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他们以“身边案例”为原型,融合法律知识与地方文化进行艺术化创作,同时精心选择古城县衙、老茶馆、石板街等生活场景作为讲述地点,用方言俗语搭起沟通桥梁,让法律从纸上走进市井生活。评书艺人肖刚将国家安全法融入中学生网上泄露军事设施的案例,让青少年直呼“代入感太强”;重庆市非遗“铜梁金钱板”代表性传承人何代科,用清脆的楠竹板演绎《全民反诈》等原创节目,把真实案例改编成幽默段子,让枯燥法条变成“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生活常识。62岁的何代科坚守普法一线四十余载,年均普法服务超200小时,创作近百篇普法作品,还收徒授课组建“金钱板普法团队”,让非遗技艺与普法使命一同传承 。
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古城法治故事会”推出“定制故事包”,实现精准普法:社区居民专场聚焦财产继承、防诈骗;商户专场侧重合同履行、消费维权;青少年专场通过剧本杀、互动游戏讲解校园欺凌、网络安全;旅游旺季则在景区讲述旅游维权、文物保护知识。活动还设置“大家评理”“法官面对面”环节,现场解答群众疑问,推动“被动听”转为“主动学”。安居镇会龙社区党支部书记胡继菊深有感触:“之前社区一起见义勇为引发的纠纷,正是通过故事会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受益人应填补合理损失’的规定,才顺利依法调解。”
数据见证成效:“古城法治故事会”已累计创作故事100多个,举办活动50余场,覆盖受众超万人次。群众法律知识关键知识点知晓率平均提升40%以上,司法所、调解委员会咨询量同比上升约47%,越来越多群众主动运用法律解决问题,“法治故事达人”与“法律明白人”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丰富故事库,推动法治故事会常态化、品牌化,打造法治茶馆、故事角等文化阵地,让流动‘法治故事会’走进更多镇街村社。”郑涛表示,铜梁将始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法治精神在乡土深深扎根,为乡村振兴筑牢法治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