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4年,那些年入百万的新农人,做对了什么?
2025年的大门就在眼前,站在时间的门槛回望2024年,对于农业人来说,这依旧是披荆斩棘的一年。关于如何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致富之路,有许多新农人向我们讲述了他们的故事,新年交替之际,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成功都有哪些致富关键词,为新年的第一步寻找方向。
深耕技术 提升品质
品质,一直以来都是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最大因素之一,而对于农产品种植来说,种苗的品质则更是万分重要。在一亩田平台,就有许多深耕于种苗嫁接培育技术多年、坚持提升品质的新农人。
95后的钟丹来自四川成都简阳,大学时钟丹选择的是农学专业,毕业后就全身心地投入到种苗培育销售这个行业了。她每年认真研究品种选择,带着父母亲去周边的苗圃基地以及果园果农、果商家里调研,评判新一年重点发展的新种苗。同时也把沃柑、耙耙柑、爱媛橙等常见热销柑橘苗木作为重点培育,这样既不断更新新品种,同时有这些经过验证的老品种作为基本盘。
到现在为止,她从事种苗销售已经将近10年时间,如今她家里经营了500多亩苗圃,每年在育苗木600万棵,通过一亩田积累了上万客户,一年能卖出400多万棵苗。
和钟丹一样,山东寿光的王立杰也出生于农业家庭,和家人共同经营蔬菜育苗基地。刚开始入行时,她只能靠线下销售,客户少,很难发展,经过摸索和实践,王立杰深知要想把种苗生意经营好,必须有好品种、好渠道,于是开始在品种培育和销售渠道上下功夫。经过她和家人经过三年多的精心培育和对比,成就了基地爆款菜苗——普罗旺斯西红柿苗,一度供不应求。随着基地规模越来越大,她还聘请了专业的技术人员做育苗,保证苗木质量。随后,她通过一亩田平台,把蔬菜苗卖到了全国各地,不仅是潍坊周边,河南、河北、安徽等多个地区都有她的客户。
经过10多年的发展,从线下到通过一亩田线上销售,王立杰的育苗厂已经从最初不到10亩,发展到如今100多亩,每年卖出各类蔬菜苗1000多万棵,成为一家专业、规范化的育苗厂。
勇于创新 敢于开拓
对于农业人来说,选择哪种农产品投资和如何把农产品卖出去,是两个始终需要思考的问题。当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有这样一些人,始终怀着勇于创新的理念,在逆境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路。
“这个东西是食品加工厂的废料,但却是种养殖行业具有高蛋白营养价值的优质饲料!”来自山东聊城的王延延发现,当地食品加工厂产出了很多豆瓣、豆粕等下脚料,已经不能作为人吃的食品原材料,因此都在低价处理,而就是这些在别人眼中无用的废料,让从物流行业辞职的他打了一个“翻身仗”。
王延延想到,豆瓣、豆粕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完全可以作为动物饲料,于是他开始花费时间、金钱投资这个项目,经过2年发展,不断地试验、失败、再试验,最终成功地确定了不同等级饲料的加工流程和工艺。解决了产品的问题,王延延便开始寻找销路,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注册了一亩田店铺,开始通过网络渠道拓展客户,现在行情好的时候月销可以达到1000多吨。回首自己的创业之路,王延延说:“现在什么都不好做,在这个小的领域里已经积累了一点经验,就要继续通过一亩田平台扩大销售渠道,敢于坚持,把它做得更好。”
王延延通过敢于涉足小众领域的勇气获得成功,而来自宁夏的马春亮则是通过勇于开辟新的销售渠道,在香菇领域闯出了一片天。马春亮所在的村子近几年开始发展集体产业——香菇养殖,产量大,必须有人专门去跑销路生意才能活起来。马春亮作为党员被村民推举为销售负责人。
刚开始,马春亮带着产品去当地超市、菜市场等推荐,收效甚微,碰壁了很多次,于是他开始思考,想要把货卖出去,必须开辟一条新的销售渠道。今年五月,当偶然从网络看到一亩田平台可以销售各种农产品时,他就心动了,没想到这个选择,让他仅仅两个月时间,就累积了700多访客,接到了好几个大客户,其中一位来自湖北的客户一次就采购了10吨的鲜货,达成了长期的供货合作。
扎根土地 持之以恒
在一亩田的众多用户中,有很多是常年扎根于乡村,对农业种植、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都非常熟悉,他们用自己的坚持在田间走出一条坚定的道路。
彭迎喜今年57岁了,他本是河南人,1995年响应国家支边号召,到新疆伊犁去开展农业生产建设,这一干,就坚持了三十年。彭迎喜扎根到土地里,种过西瓜、甜瓜、葡萄、杏等水果,也种过麦子、高粱、玉米等主粮作物,还种过红薯、土豆、山药、油葵、棉花等农副产品。可以说,几乎大部分在当地适宜的农作物他都种植过。现在他每年的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亩左右。
种植面积扩大之后,农产品的销路就是一个问题,彭迎喜负担着整个基地的农产品销售,早在2012年前后,他就开始尝试在各种平台上销售,但直到今年夏天,他偶然听到了不少同行通过一亩田打开了新的销售渠道,获得了可观的收益,才决定入驻。“2014年一亩田刚成立3年,与一些大平台相比稍显‘稚嫩’,如今早已不是我印象中的那般土气,有先进的技术支持和专业的服务团队,平台很有活力!”
就这样,彭迎喜开始认真通过一亩田卖货,每一通来咨询产品的电话,不论客户采购量的大小,他都认真、耐心地给客户讲明产品质量、运费标准、到达时间等信息,开店不到3个月,他的店铺就已经有了2800多位访客,生意成交量也在不断提升。“只有真正去了解、去尝试,才能发现平台的机遇和潜力。我很庆幸自己在 2024 年做出了这个正确的决定,让我与一亩田一起开启了新的征程。希望能够通过一亩田,让更多人了解到我,助力新疆瓜果走出产地。”
真诚待人 诚信做事
当提到农产品买卖中什么最重要的时候,大部分一亩田平台的农业人都会提到一个词——诚信。
来自安徽砀山的产地代办李亚东,主要销售家乡的一些果蔬类农产品,“我2021年在一亩田注册的店铺,现在访客已经有21万人了。”他店铺里的酥梨、阳光玫瑰葡萄等产品在平台上经常占据销售好评榜,也能接到全国各地的客户。从事产地代办十多年,李亚东觉得,要想把代办这个事业做得好,为人诚信非常重要,本着诚信做事,成交概率更大。
“我有一位来自南京的老客户,负责一家连锁超市的水果采购,已经合作很多次,很放心。”当时这位客户从一亩田平台联系到李亚东,希望采购一批酥梨。到果园看货时,这位客户因为还有事情忙,就先回去了,李亚东在产地按照客户的采购需求指导工人采摘、装货,一切非常顺利地完成了,货品质量也完全符合要求,有了这次愉快的合作,之后这位客户就成了李亚东的老客户,还给他介绍了很多生意。
在广西做砂糖桔代办生意的卢董董同样表示:“不会说花言巧语,但我一定要把产地的真实情况和代办的信息给客户说清楚,讲明白,不虚假,做到诚心实意对待客户,用心服务,相信也能留住客户。”今年是他做果蔬产地代办的第四年,月销售砂糖桔超过300吨。
“我这个人吧,口笨,有啥说啥,不会说好听的话,有时候莫名其妙就把客户得罪了。”虽然不善说话,但卢董董事情做得很地道,他每一次都去周边果园看货、找货,亲自盯着采摘装车和发货,确保每一批货都能按时送达客户手中。通过在一亩田平台上不断发布产地行情、采摘情况等信息,卢董董吸引了不少客户,他凭借着积累的经验和专业素养,无论客户是做传统批发市场生意还是新兴电商团购生意,都能为客户做好产地代办服务。
选对方向 抓住机遇
很多人都说,选择有时候比努力更重要,在一亩田平台的用户中,就有这样一些人的成功,起源于一次“返乡创业”的选择。
来自陕西渭南的王畅今年刚刚25岁,大学毕业于财务专业,毕业后在深圳一家小公司工作了1年。大城市人才竞争很激烈,王畅觉得,与其在城市与众多精英人才“相互卷”,不如回到农村跟着父母一起做水果代办,也能帮助农户卖出去更多农产品。
思考后,王畅回到了家乡陕西渭南蒲城县开启了新的代办事业。他发现,父母由于是传统的老代办,主要依靠之前积累的客户来做生意,销售渠道非常有限。“我觉得开网上店铺依靠互联网卖货,更高效,可以接触到全国各地的客户,这是未来的趋势。”于是他决定要好好运营之前就注册过的一亩田店铺。
秉承着不懂就问的信念,王畅抓住机会学习电商和代办卖货的方法,学习如何判别农产品品质,学习如何给客商报价,在积极运营下,店铺客户从刚开始的不到千人,现在访客已经突破41万了。“越来越多的客户,也就意味着卖货量的提升,我们就能收获更多的报酬。”现在,王畅已经从最初的行业新手,变成了资深的产地农产品代办,年销售各类水果超过3500万斤。
像王畅这样,立足产地,通过一亩田链接市场采购商和产地农户的新型代办,在一亩田平台还有很多。他们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通过电商平台等更先进的技术,将优质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在乡村广阔田地发展出自己的事业,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
2025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希望这些农业人的致富故事,能给你带去新的启发。祝愿每一位农业人2025年都能抓住发展的新机遇、开创事业腾飞的新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