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美对虾养殖的基本概况
南美对虾(学名:Litopenaeus vannamei),又名凡纳滨对虾,是全球养殖最广泛的对虾品种之一,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适应性广等优点。根据中国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实施方案》,南美对虾养殖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推广的水产养殖项目之一。
二、南美对虾养殖场地选址与建设
1. 场地选择标准
- 水源条件: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重金属污染的区域,pH值控制在7.5~8.5之间。
- 土壤类型:以黏土或壤土为宜,保水性能好。
- 交通与电力:交通便利,电力供应稳定,便于机械作业与增氧设备运行。
2. 池塘建设要点
- 单池面积:建议单池面积在3~5亩之间,便于管理。
- 池深要求:水深控制在1.5~2.0米。
- 排水系统:设置中央排污口和环沟,便于残饵与粪便排出。
参考来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发布的《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技术规范》(http://www.ffrc.cn)
三、苗种选择与放养技术
1. 苗种选择
- 选择来自具有种苗生产许可证的正规育苗场的SPF(无特定病原)苗种。
- 苗种规格应整齐,体长在0.8~1.2cm之间,活力强,无畸形。
2. 放养密度
- 每亩放养密度建议控制在6~8万尾之间,根据水质调控能力和管理水平适当调整。
3. 放养前准备
- 清塘消毒:使用生石灰(每亩50~80kg)或漂白粉进行池底消毒。
- 水体调节:放养前3~5天加入新水,并施用发酵有机肥或生物肥培育基础饵料。
四、饲料投喂与营养管理
1. 饲料种类选择
- 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专用对虾配合饲料,蛋白含量根据生长阶段调整:
- 幼虾期(0.5~2g):蛋白含量38%~40%
- 中虾期(2~5g):蛋白含量35%~38%
- 成虾期(>5g):蛋白含量30%~35%
2. 投喂方法
- 每日投喂3~4次,早晚为主,占全天投喂量的70%。
- 投喂量按虾体重的3%~8%控制,根据摄食情况调整。
3. 饲料管理
- 定期检查投喂盘,观察残饵情况,防止过量投喂导致水质恶化。
五、水质管理与疾病防控
1. 水质调控
- 溶氧量应保持在4mg/L以上。
- 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光合细菌)调节水质。
- 每周换水10%~20%,保持水体稳定。
2. 疾病防控
- 常见病害:白斑综合症(WSSV)、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等。
- 预防措施:
- 定期检测水质与病原;
- 使用免疫增强剂(如多糖、维生素C);
- 一旦发现病虾,立即隔离并上报当地水产技术推广站。
参考来源: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指南》(http://www.moa.gov.cn)
六、收获与出塘管理
1. 收获时机
- 对虾体长达到10~13cm,体重达15~25g时可开始收获。
- 根据市场价格与养殖密度分批捕捞。
2. 出塘操作
- 使用地笼或抽水网具捕捞,避免损伤虾体。
- 捕捞后及时清洗、分级、冷藏,确保商品虾品质。
七、养殖管理注意事项
- 避免盲目追求高密度养殖,易引发水质恶化与病害暴发。
- 严禁使用违禁药物,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
- 建立养殖日志制度,记录每日水质、投喂、病害等数据。
- 加强技术人员培训,提升科学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