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对虾养殖技术培训基地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对虾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科学化、标准化、集约化成为养殖业发展的核心方向。对虾养殖技术培训基地作为技术推广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承担着提升养殖户技术水平、优化养殖模式、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
根据农业农村部《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实施方案》(2021年),对虾养殖应重点推广绿色生态养殖模式,强化病害防控,提升养殖效益。培训基地通过理论授课与实操结合的方式,系统传授对虾养殖全过程技术要点,助力养殖户实现科学管理、高效生产。
一、对虾养殖品种选择与苗种培育
1. 品种选择
目前我国主要养殖的对虾品种包括:
-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俗称南美白对虾,占全国对虾养殖量的80%以上,适应性强、生长快、抗病性好。
- 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俗称黑虎虾,肉质鲜美,但对水质要求高。
-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传统养殖品种,抗低温能力强,适合北方地区养殖。
2. 苗种培育技术
苗种质量直接影响养殖成败。培训基地建议采用以下步骤:
操作步骤:
- 亲虾选择:选用健康、无特定病原(SPF)亲虾,来源正规育苗场(农业农村部推荐企业名录)。
- 产卵与孵化:在水温28-30℃、盐度28-32‰条件下进行人工催产,孵化率应达70%以上。
- 育苗管理:
- 无节幼体期:每日投喂轮虫、硅藻等微藻,保持水质清新。
- 蚤状幼体期:增加卤虫无节幼体投喂,逐步提高盐度适应性。
- 糠虾期至仔虾期:逐步过渡至人工配合饲料,控制密度在5-10万尾/立方米。
- 苗种出池标准:P5-P7期仔虾,体长0.8-1.2cm,活力强,无病原检测阳性。
注意事项:
- 苗种运输前应进行病原检测(如WSSV、EHP等)。
- 运输时间应避开高温时段,使用充氧塑料袋或活体运输车。
- 放苗前应进行水质适应(温差≤2℃,盐度差≤5‰)。
二、养殖池塘建设与水质管理
1. 池塘建设标准
培训基地推荐标准化养殖池塘建设参数如下:
- 面积:单池5-10亩,方形或圆形,便于水体循环。
- 深度:1.5-2.0米,池底坡度3-5‰,设中央排污系统。
- 底质处理:清除淤泥,铺设防渗膜或使用生态底改剂。
- 增氧系统:每亩配置1.5kW以上的水车式或叶轮式增氧机。
2. 水质调控技术
良好的水质是保障对虾健康生长的关键。建议采用以下操作流程:
操作步骤:
- 进水与消毒:
- 使用60目筛绢过滤进水,避免敌害生物进入。
- 每亩用生石灰50-75kg或漂白粉5-10kg进行水体消毒,7天后使用。
- 肥水培藻:
- 使用氨基酸肥水膏或有机肥,培育硅藻、绿藻等有益藻类。
- 控制透明度在30-40cm,pH值维持在7.8-8.6。
- 日常水质管理:
- 每日监测溶解氧(≥4mg/L)、氨氮(≤0.2mg/L)、亚硝酸盐(≤0.02mg/L)。
- 定期使用芽孢杆菌、乳酸菌等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
- 每10天换水10%-20%,保持水体活性。
注意事项:
- 高温季节避免一次性大量换水,防止水质剧烈波动。
- 雨季注意pH值下降,及时使用石灰调节。
- 出现浮头征兆时立即启动增氧机并减少投喂。
三、科学投喂与疾病防控
1. 饲料投喂管理
对虾摄食具有周期性、分散性特点,科学投喂可提高饲料利用率和生长速度。
操作步骤:
- 饲料选择:
- 幼虾阶段(0.5-3g):使用破碎料或粉料,蛋白含量40%-45%。
- 中虾阶段(3-8g):使用0.8-1.2mm颗粒料,蛋白含量35%-40%。
- 成虾阶段(8g以上):使用1.5-2.0mm颗粒料,蛋白含量30%-35%。
- 投喂次数与时间:
- 每日投喂4-6次,早、晚为主,中午为辅。
- 投喂点分布均匀,设置投饵台监测摄食情况。
- 投喂量控制:
- 初期按体重5%-8%投喂,后期降至2%-3%。
- 根据天气、水质、摄食情况灵活调整。
注意事项:
- 高温季节注意饲料防霉变,储存温度应低于25℃。
- 投喂前检查水质与虾体健康状况,病虾期应减料或停料。
- 饲料应现配现喂,避免长时间浸泡水中。
2. 常见病害防控
对虾养殖中常见病害包括:白斑综合征(WSSV)、肝肠胞虫病(EHP)、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等。
防控措施:
- 预防为主:
- 定期检测水质与虾体病原。
- 使用免疫增强剂(如酵母多糖、维生素C)提升抗病力。
- 保持养殖环境稳定,避免应激。
- 发病处理:
- 一旦发现病虾,立即停止投喂。
- 使用聚维酮碘、二氧化氯等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
- 必要时使用中草药制剂(如大黄、黄芪)辅助治疗。
四、收获与尾水处理
1. 收获时机与方法
对虾一般养殖70-100天即可达到商品规格(10-20尾/斤)。收获时应:
- 选择晴天清晨进行,减少应激。
- 采用地笼网或排水收虾法,避免机械损伤。
- 分级暂养,及时销售或冷冻加工。
2. 尾水处理技术
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工作的通知》(农渔发〔2020〕1号),培训基地建议采用以下尾水处理方案:
- 三级沉淀池+生态净化池:设置物理沉淀、生物降解、植物吸收三阶段处理。
- 植物浮床系统:种植水葫芦、空心菜等,吸收氮磷。
- 微生物处理:定期投放硝化细菌、反硝化菌等,促进有机物分解。
五、对虾养殖技术培训基地的作用
对虾养殖技术培训基地通过系统化教学,涵盖:
- 理论课程:生物学特性、营养需求、病害识别等。
- 实操课程:水质检测、饲料配比、投喂管理、病害防控等。
- 实地观摩:标准化池塘建设、增氧设备使用、收获流程等。
培训基地还提供后续技术支持服务,建立“培训+服务+跟踪”一体化体系,帮助养殖户持续提升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