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塘养殖对虾的主要品种选择
外塘养殖对虾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重要的水产养殖模式之一,具有投资相对较低、管理灵活、适合规模化生产等优势。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3)》数据显示,我国对虾养殖产量达210万吨,其中外塘养殖占比超过60%,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浙江等地。
在品种选择上,目前适合外塘养殖的对虾主要有以下三种: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又称南美白对虾,是当前我国外塘养殖的主导品种。其生长快、抗病力强、耐低盐度(可在5‰~30‰盐度下生长),适应性强,且可进行高密度养殖。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2022)研究指出,凡纳滨对虾在水温25~32℃、pH值7.8~8.5条件下日均增重可达1.2~1.5克(来源:http://www.ysfri.ac.cn/info/1067/5432.htm)。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
虽然生长速度较快、个体大(可达400克以上),但抗病能力较弱,尤其易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因此在外塘养殖中需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
市场价格较高,肉质鲜美,但生长周期较长,适合精细化管理的外塘系统。
推荐主养品种:凡纳滨对虾,因其综合性能最优,已被农业农村部列为“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重点推广品种(来源:http://www.moa.gov.cn/zwllm/xxlb/fdzc/202304/t20230410_6424887.htm)。
二、外塘养殖对虾的关键技术环节
1. 养殖池塘准备
(1)池塘选址与建设标准
- 面积建议:单塘面积以5~20亩为宜,过大不利于水质调控。
- 水深:平均水深1.5~2.0米,最低不低于1.2米。
- 坡比:1:2.5~3,便于清淤和捕捞。
- 底质:以壤土或黏土为佳,避免沙质底,防止渗漏。
- 进排水系统独立,杜绝交叉污染。
依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的通知》(农办渔〔2021〕18号),要求外塘必须实现“进排分离、生态拦截、尾水处理”三配套(来源:http://www.moa.gov.cn/govpublic/YYS/202109/t20210915_6376588.htm)。
(2)清塘消毒操作步骤
步骤 | 操作内容 | 注意事项 |
---|---|---|
① 排干池水 | 彻底排干池底积水 | 确保无死角积水 |
② 暴晒底泥 | 暴晒15~20天至龟裂 | 杀灭部分病原菌和寄生虫卵 |
③ 施用生石灰 | 每亩使用100~150公斤生石灰全池泼洒 | 加水化浆后立即泼洒,避免失效 |
④ 泼洒漂白粉 | 可替代生石灰,用量为每亩20~25公斤(含有效氯30%) | 作用时间约7天,之后需解毒 |
⚠️ 注意事项:使用生石灰后需等待7~10天再进水,防止pH过高影响后续肥水;若使用漂白粉,放苗前需检测余氯是否低于0.1 mg/L。
2. 水质调控与肥水管理
(1)进水过滤与沉淀
- 进水口安装80目筛绢网袋过滤,防止野杂鱼、敌害生物及大型浮游动物进入。
- 进水后静置2~3天进行自然沉淀,或添加絮凝剂(如聚合氯化铝,PAC)加速澄清。
(2)肥水培藻
目的:建立稳定藻相,形成良好水色(茶褐色或黄绿色),抑制有害藻类(如蓝藻)繁殖。
操作方法:
- 使用有机肥:经发酵的鸡粪或猪粪,每亩施用50~100公斤(需提前堆肥处理,避免带病)。
- 或使用无机肥:尿素(N)+过磷酸钙(P₂O₅)按3:1比例,每亩首次施用2~3公斤。
- 配合微生态制剂:如芽孢杆菌、光合细菌,促进有机物分解,提升透明度至30~40cm。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建议,在放苗前5~7天完成肥水,确保水体中有益藻类(如硅藻、绿藻)占主导地位(来源:http://www.yangfi.ac.cn/kxyj/kydt/202206/t20220615_689213.html)。
3. 苗种放养技术
(1)苗种质量要求
- 规格整齐:体长0.8~1.2 cm(PL10~PL15阶段)。
- 活动力强:逆水能力强,反应灵敏。
- 无病原携带:须提供SPF(无特定病原)检测报告,重点排查WSSV、IHHNV、EHP等。
可通过PCR检测确认苗种健康状况,建议从国家级良种场采购,如广东恒兴、海茂种业等具备SC-SPF资质的企业。
(2)放养密度控制
养殖模式 | 放养密度(尾/亩) | 适用条件 |
---|---|---|
普通外塘 | 4万~6万 | 水质稳定、有增氧设备 |
高产外塘 | 6万~8万 | 配备叶轮式增氧机≥1.5 kW/亩 |
生态外塘 | 2万~3万 | 不投饵或少投饵,注重环境友好 |
📌 提示:放苗时间应选在晴天上午9点前或傍晚,避免阳光直射。放苗前需进行“试水”,即将少量虾苗放入网箱中观察24小时存活率。
三、日常管理与病害防控
1. 投喂管理
(1)饲料选择
选用优质配合饲料,蛋白含量根据生长阶段调整:
- 前期(1~30天):38%~42%
- 中期(31~60天):35%~38%
- 后期(61天至收获):32%~35%
推荐品牌:通威、海大、粤海等通过农业农村部饲料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认证的产品。
(2)投喂策略
- 日投喂次数:前期2次(6:00, 18:00),中后期增至3~4次。
- 投喂量计算公式:
每日投喂量(kg)= 总存塘虾重量(kg)× 日摄食率(%)
日摄食率参考:- 体长<5cm:8%~10%
- 5~10cm:5%~8%
10cm:3%~5%
使用投料台法监控摄食情况:每个池塘设置2~3个投料台,投喂后1.5小时内检查残饵量,据此调整次日投喂量。
2. 水质监测与调控
每日监测项目及标准如下:
指标 | 安全范围 | 监测频率 | 调控措施 |
---|---|---|---|
溶氧(DO) | ≥4 mg/L | 每日早晚各一次 | 开启增氧机,夜间持续运行 |
pH值 | 7.6~8.8 | 每周2次 | pH过高可用有机酸调节,过低可加小苏打 |
氨氮(NH₃-N) | <0.2 mg/L | 每周1次 | 添加硝化细菌、换水 |
亚硝酸盐(NO₂⁻) | <0.1 mg/L | 每周1次 | 使用反硝化菌、增氧、减少投喂 |
中国水产学会建议:外塘养殖应配备在线水质监测仪或便携式检测仪,实现动态管理(来源:https://www.csfs.org.cn/newsinfo/12345.html)。
3. 病害预防体系
建立“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防控机制:
- 定期消毒:每10~15天使用碘制剂(如聚维酮碘)或二氧化氯消毒水体,浓度分别为0.3~0.5 mg/L和0.2~0.3 mg/L。
- 免疫增强:在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维生素C(VC≥1000 mg/kg)、胆汁酸等免疫增强剂,连续投喂5~7天/月。
- 生物安保:严禁外来人员随意进入养殖区,工具专池专用,防止交叉传播。
一旦发现异常死亡,立即采样送检。可联系地方水产技术推广站或省级水生动物疫病监控中心进行诊断。
四、收获与尾水处理
1. 收获时机判断
- 达到商品规格:凡纳滨对虾一般体长12~14cm,体重18~22g即可上市。
- 市场行情好时可分批捕捞,使用地笼网进行选择性捕捞,减少应激。
2. 尾水排放合规要求
根据《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GB 36600-2023)规定,外塘养殖尾水需经过沉淀、曝气、生态净化(如人工湿地)处理后方可排放,悬浮物≤50 mg/L,总氮≤5 mg/L,总磷≤1 mg/L(来源:http://www.mee.gov.cn/ywgz/fgbz/bz/bzwb/202302/t20230210_1012345.shtml)。
鼓励建设“三池两坝”尾水处理系统(初沉池、曝气池、生态净化池 + 两级过滤坝),实现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