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养殖作为我国水产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集约化、精细化方向快速发展。其中,对虾养殖料台(也称投饵台或观察台)是实现精准投喂、评估摄食状态和调控养殖管理的关键工具。合理使用料台不仅能显著提高饲料利用率,还能有效预防水质恶化和病害发生。本文结合农业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权威机构发布的养殖技术规范,系统阐述对虾养殖料台的选择、布设、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为养殖户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指导。
一、对虾养殖料台的作用与原理
对虾养殖料台是一种设置在池塘或高位池中的浅网状平台,通常由80目左右的尼龙筛绢或聚乙烯网片制成,尺寸一般为60cm×60cm或1m×1m,四周用竹片或PVC管固定,使其悬浮于水体中下层(离池底5~10cm),便于观察对虾摄食情况和残饵量。
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农办渔〔2023〕15号),强调“精准投喂”是减少饲料浪费、控制氮磷排放的核心措施之一。而料台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料台通过定时投放少量饲料,养殖人员可在投喂后30~60分钟检查料台上残留饲料的比例,判断对虾是否吃饱、摄食是否正常,从而动态调整全池投喂量。
二、对虾养殖料台的布设方法与数量配置
(一)布设原则
依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发布的《凡纳滨对虾(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技术规程》(SC/T 7225-2022),料台应遵循以下布设原则:
- 均匀分布:每10亩池塘至少设置4个料台,分别位于池塘的四个象限(近进水口、出水口、中央、深水区),确保代表性。
- 位置选择:避免设置在强水流区或死角区域;建议距离池边3~5米,防止人为干扰。
- 深度调节:料台底部距离池底5~10厘米,可用浮球或绳索调节高度,确保对虾易于进入取食。
(二)具体操作步骤
- 准备材料:80目筛绢网片(1m×1m)、PVC边框(直径2cm,长度1m×4根)、绑扎绳、浮球、重物(如小石块或金属环)。
- 制作料台:将网片缝合在PVC边框内侧,四角穿绳用于悬挂。
- 安装定位:将料台放入水中,用浮球控制其漂浮状态,底部加小重物使其保持水平且略高于池底。
- 标记编号:每个料台挂标签注明编号(如T1、T2),便于记录数据。
📌 注意事项:
- 新料台使用前需浸泡24小时以上,去除化学残留;
- 每周清洗一次,防止藻类附着影响观察;
- 避免频繁移动,以免干扰对虾摄食习惯。
三、对虾养殖料台的使用流程与投喂决策
(一)每日使用流程(以南美白对虾为例)
参考《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推荐养殖模式手册(2023版)》,建议执行如下标准化操作:
时间 | 操作内容 |
---|---|
投喂前10分钟 | 将当次计划投喂总量的1%~2%投放至各料台 |
投喂后30分钟(前期)或60分钟(中后期) | 检查各料台残饵情况 |
观察记录 | 记录每个料台残饵比例、对虾数量、活动状态 |
(二)残饵判断标准与投喂调整策略
残饵率 | 摄食判断 | 投喂调整建议 |
---|---|---|
<5% | 摄食旺盛,可能不足 | 可增加5%~10%投喂量 |
5%~15% | 正常摄食 | 维持当前投喂量 |
>15% | 摄食不良,存在风险 | 减少投喂量10%~20%,排查水质、缺氧、病害等问题 |
✅ 权威依据: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3年版》指出:“过度投喂是诱发肝胰腺坏死症(AHPND)和弧菌病的主要诱因”,必须通过料台监控实现“吃多少喂多少”。
(三)特殊时期的管理要点
- 蜕壳期:对虾摄食减少,应在料台观察基础上降低投喂量20%~30%,并在夜间补充高蛋白饲料。
- 阴雨天/低溶氧:若发现料台无虾或残饵多,应暂停投喂或减半投喂,并开启增氧机。
- 发病期:一旦发现料台摄食骤降(连续两天残饵>30%),应立即采样送检,不得盲目加大投喂。
四、常见问题与应对措施
1. 料台无虾摄食怎么办?
- 排查方向:
- 水质指标(氨氮>0.5mg/L?亚硝酸盐>0.1mg/L?)
- 溶解氧<4mg/L?
- pH值是否超出7.8~8.6范围?
- 应对措施:
- 立即检测水质,必要时换水30%;
- 开启底部增氧系统;
- 停料一顿,待恢复后再少量投喂。
2. 料台残饵多但水质正常?
- 可能原因:
- 饲料适口性差;
- 对虾处于蜕壳高峰期;
- 存在慢性疾病(如肠炎)。
- 处理建议:
- 更换饲料品牌进行对比试验;
- 添加胆汁酸、维生素C等助消化添加剂;
- 采集肠道样本送实验室检测。
3. 料台被青苔或淤泥覆盖?
- 预防措施:
- 每周清洗一次料台;
- 使用生物制剂控制池底有机物积累;
- 避免长期不更换位置导致局部沉积。
五、料台与其他智能投喂系统的结合趋势
随着智慧渔业发展,部分地区已试点“料台+摄像头+AI识别”系统。例如,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对虾创新团队(2023年度报告)在湛江示范基地应用图像识别技术,自动分析料台残饵率并联动投料机调节投喂量,使饲料系数降低0.2~0.3。
尽管传统人工观察仍是主流,但未来建议养殖户逐步建立“料台数据档案”,包括每日投喂量、残饵率、水温、对虾体长等,形成可追溯的养殖日志,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六、总结
对虾养殖料台虽小,却是连接“经验养殖”向“精准养殖”转型的关键节点。只有坚持每天定时、定点、定量使用料台,并结合水质监测和对虾生长状况综合判断,才能真正实现“看得见的投喂、控得住的成本、稳得住的产量”。
广大养殖户应严格按照《SC/T 7225-2022 凡纳滨对虾健康养殖技术规程》要求,规范料台设置与管理流程,杜绝“凭感觉投料”的粗放模式,推动对虾养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