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是我国栽培最广泛的食用菌之一,因其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强、产量高而深受农户欢迎。然而,在实际生产中,许多种植户对“平菇怎么剪下来”这一关键操作存在误区,导致菌柄损伤、二次污染或影响后续出菇。本文结合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的《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农技发〔2021〕15号),系统讲解平菇的科学采收方法,涵盖不同品种、季节和区域的操作要点,帮助种植户实现高效、优质、可持续的平菇生产。
一、为什么要正确剪采平菇?
平菇的采收方式直接影响其商品性、保鲜期和后续潮次产量。传统“手掰式”采摘容易撕裂菌丝体,造成培养料感染杂菌;而使用剪刀采收可精准控制切口位置,减少机械损伤,促进转潮快、出菇整齐。
根据农业农村部《全国食用菌产业技术发展报告(2023年)》数据显示,采用规范剪采技术的基地,平菇一级品率提升28%,平均增产15%以上(来源:http://www.moa.gov.cn/ztzl/nykjcx/202304/t20230412_6425768.htm)。
二、“平菇怎么剪下来”——标准操作流程
步骤1:判断最佳采收时机
- 成熟标志:菌盖边缘由内卷逐渐变平,尚未完全展开,直径5~8 cm为宜;
- 菌盖表面光滑,颜色均匀,无黄化或开裂;
- 孢子未大量释放(避免黑褐色粉尘飘散)。
⚠️ 过早采收影响产量,过晚则纤维化严重、品质下降。
步骤2:准备专用工具
- 使用不锈钢双刃剪刀(建议长度12–15 cm),每批次使用前后需用75%酒精擦拭消毒;
- 配备专用采收篮或塑料周转箱,底部铺软布防压伤;
- 操作人员应穿戴洁净工作服、手套,避免带入杂菌。
步骤3:执行剪采操作
- 握稳菌簇基部:一手轻扶菌袋或菌棒,另一手握住整簇平菇的基部;
- 贴近培养料剪切:将剪刀插入菌柄群下方,紧贴培养料表面(距离≤0.5 cm)水平剪断;
- 整簇采下:保持菌盖完整不散,避免单个摘取造成残留菌柄腐烂;
- 及时清理残渣:剪后检查袋口是否有死菇、烂菇或断裂菌根,清除干净以防霉变。
注意事项:
- 剪刀不得垂直插入或撬动,防止破坏菌丝体结构;
- 禁止用手强行撕扯,以免拉伤深层菌丝;
- 每采完一袋后再次消毒剪刀,防止交叉感染。
三、不同品种的剪采差异
虽然统称“平菇”,但不同品种在形态和生长习性上有显著区别,需调整剪采策略:
品种类型 | 代表品种 | 特征 | 剪采要点 |
---|---|---|---|
白色系 | 渝白1号、V34 | 菌盖洁白,柄短而粗 | 整簇齐平剪切,保留极短基部(<0.3 cm) |
灰色系 | 黑平29、P22 | 菌盖灰褐,丛生紧密 | 可稍留0.5 cm菌柄基部,便于分级包装 |
黄色系 | 金顶侧耳(榆黄蘑) | 生长迅速,易老化 | 必须提前1天采收,剪口更贴近料面 |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食用菌品种图鉴》(2022版),https://www.caas.cn/kxyj/kxzy/287325.html
四、不同季节下的剪采管理方案
春季(3–5月)——防潮促转潮
- 气候特点:温湿交替频繁,易发绿霉;
- 剪采建议:
- 选择晴天上午通风良好时采收;
- 剪后立即停水1–2天,待伤口愈合再喷雾催蕾;
- 优先采收靠墙边潮湿区域,防止积水腐烂。
夏季(6–8月)——降温保鲜
- 高温风险:超过30℃易导致菌盖薄、孢子早释;
- 剪采建议:
- 改为早晚低温时段作业(清晨5:00–7:00,傍晚18:00–20:00);
- 剪后立即预冷至12–15℃,延长货架期;
- 缩短剪口残留,减少呼吸热积累。
秋季(9–11月)——稳产提质
- 黄金季节:昼夜温差大,利于厚实菌盖形成;
- 剪采建议:
- 可适当延迟0.5–1天采收,提高单重;
- 剪采后及时补水(用清水注入菌袋两端),促进下一潮出菇;
- 每茬剪采方向轮换,避免局部菌丝疲劳。
冬季(12–2月)——保温慢养
- 北方地区:日光温室或大棚加温栽培为主;
- 南方地区:利用自然温度,控制湿度;
- 剪采建议:
- 待菌盖完全平展但未黄化时采收;
- 剪口略高于其他季节(约0.8 cm),保护冻伤菌丝;
- 采后关闭通风12小时,维持棚内温度≥8℃。
五、不同地区的剪采实践指南
华北地区(河北、山东、河南)
- 主栽品种:黑平29、V34;
- 土壤型温室为主,冬季需加温;
- 建议:采用“低剪+快速预冷”模式,防止棚内湿度过高引发细菌斑点病。
长江中下游(江苏、湖北、安徽)
- 高温高湿,夏季易烂菇;
- 推广“避雨棚+遮阳网”栽培;
- 建议:雨前抢收,剪口尽量贴近料面,减少积水藏匿。
西南地区(四川、重庆、云南)
- 山地气候多样,多采用林下仿野生栽培;
- 出菇周期长,潮次多;
- 建议:每潮剪采后补充营养液(0.1%尿素+0.2%磷酸二氢钾),延长生产周期。
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
- 冬季严寒,依赖暖棚;
- 春秋两季为主产期;
- 建议:剪采后立即密封运输,防止冻伤变质;可用保温车配送。
六、剪采后的处理与储存
- 分级整理:按大小、色泽分A/B/C三级;
- 低温贮藏:0–4℃冷藏,相对湿度85%–90%,可保鲜7–10天;
- 包装要求:使用打孔PE膜或透气纸箱,避免结露;
- 运输条件:冷链运输,堆码高度不超过3层。
引用标准:GB/T 31756-2015《食用菌采后处理技术规范》,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https://std.samr.gov.cn/gb/search/gbDetailed?id=346875
七、常见错误与纠正措施
错误做法 | 危害 | 正确做法 |
---|---|---|
用手掰断 | 撕裂菌丝,诱发青霉 | 使用消毒剪刀整簇剪下 |
留长菌柄 | 残基腐烂,招引虫害 | 剪口距料面≤0.5 cm |
雨天采收 | 菇体含水量高,易褐变 | 提前预判天气,晴天作业 |
不消毒工具 | 传播木霉、链孢霉 | 每袋消毒一次,或每户专用一套工具 |
总结
“平菇怎么剪下来”看似简单,实则是决定产量与品质的关键环节。正确的剪采技术不仅能提升商品等级,还能显著延长出菇周期。广大种植户应根据不同品种特性、季节变化和地域环境,灵活调整剪采策略,并严格遵守卫生操作规程,确保实现高产、优质、安全的平菇生产目标。
未来,随着智能采收机器人研发推进(如中国农科院2023年试点项目),自动化剪采将成为趋势,但在现阶段,人工精细化操作仍是主流。掌握科学剪采技术,是每一位平菇种植者必备的核心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