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对虾趴边”?
在对虾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常常会发现一种异常现象:部分对虾不再活跃于水体中层或底层,而是长时间趴在养殖池边缘,活动力明显下降,甚至停止摄食。这种现象被称为“对虾趴边”。趴边现象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对虾健康状况恶化的综合表现,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水质恶化、病原感染、营养不良、应激反应等。
一、对虾趴边的常见原因分析
1. 水质恶化
水质是影响对虾健康的关键因素。当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超标,溶解氧偏低时,对虾会出现应激反应,表现为趴边、厌食、游塘等行为。
2. 病原感染
多种病原微生物可导致对虾趴边,主要包括:
-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 肝胰腺坏死病(AHPND)
- 弧菌病
- 孢子虫感染
这些病原会破坏对虾的免疫系统和肝胰腺功能,导致其体力下降、代谢紊乱。
3. 营养不良
饲料质量差、投喂不均或缺乏关键营养素(如维生素C、胆碱、矿物质等)会导致对虾体质下降,出现趴边现象。
4. 环境应激
养殖环境突变,如水温骤升骤降、pH波动大、换水频繁等,都会引起对虾应激反应,表现为趴边、跳跃、游塘。
二、对虾趴边的诊断方法
1. 观察症状
- 虾体颜色变暗、发红或发白
- 肝胰腺萎缩、颜色变浅
- 肠道空虚、摄食减少
- 伴随死亡率上升
2. 实验室检测
采集病虾样本,送专业实验室检测,可进行:
- PCR检测(如WSSV、AHPND)
- 显微镜检查(检查是否有寄生虫或弧菌)
3. 水质检测
使用水质检测仪或试剂盒检测:
- 溶解氧(DO)
- 氨氮(NH3-N)
- 亚硝酸盐(NO2-N)
- pH值
- 硫化氢(H2S)
三、对虾趴边的防治措施
1. 改善水质环境
- 换水:及时更换部分池水,降低有害物质浓度。
- 增氧:使用增氧机或泼洒增氧剂(如过碳酸钠),保持溶解氧在4mg/L以上。
- 调水:使用EM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
- 推荐产品:EM菌粉(如“菌美1号”)
- 用量:每亩水体使用1-2kg,每3天一次,连用2-3次
- 使用方法:稀释后全池泼洒
- 注意事项:避免与抗生素同时使用,晴天上午使用效果最佳
2. 控制病原感染
- 病毒性疾病(如WSSV)目前无特效药,应加强预防:
- 使用抗病毒中草药制剂(如“抗病毒1号”)
- 每天拌料投喂,连续7天
- 细菌性疾病(如弧菌病)可使用以下药物:
- 氟苯尼考粉:每公斤饲料添加5g,连续投喂5-7天
- 恩诺沙星溶液:每立方米水体使用0.3-0.5ml,全池泼洒,连用2天
注意事项:
- 严格遵守休药期规定
- 投药前先换水
- 避免高温时段用药
3. 增强对虾体质
- 营养强化:
- 添加维生素C(每公斤饲料加500mg)
- 补充免疫多糖(如酵母多糖、壳聚糖)
- 保肝护肠:
- 使用肝胆康、护肝宝等中草药制剂拌料
- 每天1次,连用7-10天
4. 加强日常管理
- 合理密度:每亩放苗控制在5-8万尾
- 定期巡塘:早晚各一次,观察对虾活动情况
- 做好记录:记录水质、投喂、发病、用药等情况
四、预防对虾趴边的综合策略
- 选择优质苗种:选用经过病毒检测的健康虾苗。
- 定期消毒:使用聚维酮碘或二氧化氯对水体和工具进行消毒。
- 科学投喂:采用“少量多餐”原则,避免过量投喂。
- 生态养殖:搭配滤食性鱼类(如花白鲢)调节水质,构建生态平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