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菇菌的概述与常见品种介绍
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又名侧耳、蚝菇,是世界范围内广泛栽培的一种食用菌。其肉质肥厚、口感鲜美,且适应性强、栽培技术成熟,是我国农村地区较为普及的食用菌之一。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报告》(http://www.caas.cn)显示,目前我国常见的平菇品种包括:
- 灰树花型平菇(Pleurotus sajor-caju)
- 白色平菇(如“白灵1号”)
- 黑平菇(如“黑平1号”)
- 高温型平菇(适合夏季栽培)
不同品种对温度、湿度和光照的需求略有差异,因此在种植过程中应根据地域气候特点进行合理选择。
二、平菇菌的种植流程与操作步骤
1. 培养料配制
培养料是平菇生长的基础营养来源,推荐配方如下(以1000kg为单位):
- 棉籽壳 80%
- 麸皮 15%
- 石膏粉 1%
- 石灰 1%
- 过磷酸钙 1%
- 水分含量控制在60%左右
操作要点:
- 将原料充分混合均匀;
- 加水后堆成堆,保持通风发酵2~3天;
- 装袋前用pH试纸检测,调整至pH 6.5~7.5之间。
2. 菌袋接种与发菌管理
将配好的培养料装入规格为17cm×33cm的聚乙烯塑料袋中,每袋约装干料500g,随后进行高压或常压灭菌(121℃持续2小时)。冷却至室温后,在无菌条件下接入优质菌种。
发菌期间管理要求:
- 温度控制在20~25℃;
- 保持空气相对湿度60%~70%;
- 定期检查污染情况,发现杂菌立即剔除。
3. 出菇管理
当菌丝长满菌袋后,进入出菇阶段。此时需采取以下措施:
- 将菌袋置于出菇棚内,适当开口诱导出菇;
- 控制温度在12~25℃;
- 保持空气湿度85%~95%,每日喷水2~3次;
- 保持适度通风,避免CO₂浓度过高导致畸形菇。
采收应在子实体充分展开但未完全成熟时进行,一般每天采收1~2次。
三、不同季节与地区的种植方案
春季种植(3~5月)
适宜区域:华北、华中、华东等气温回升较快地区
品种选择:中低温型平菇(如“灰平1号”)
管理重点:
- 注意保温防寒,白天可适当通风;
- 防止昼夜温差过大引发病害;
- 每日观察湿度变化,及时补水。
夏季种植(6~8月)
适宜区域:北方高原、西南高山冷凉区
品种选择:耐高温型平菇(如“夏菇一号”)
管理重点:
- 利用遮阳网降温,控制棚温不超过30℃;
- 增加通风频率,防止闷湿引发霉菌;
- 早晚各喷水一次,中午视情况补充水分。
秋季种植(9~11月)
适宜区域:全国大部分地区
品种选择:广适性平菇(如“新平1号”)
管理重点:
- 抓住最佳出菇期,加强水肥管理;
- 防止秋雨潮湿引发细菌性腐烂;
- 及时采收,避免过熟影响品质。
冬季种植(12~2月)
适宜区域:南方温暖地区、有加温设施的北方温室
品种选择:耐低温型平菇(如“冬菇一号”)
管理重点:
- 利用地热或电暖设备维持棚温在8℃以上;
- 减少浇水次数,防止冻害;
- 保持棚内清洁,定期消毒防病虫。
四、常见病虫害防治与注意事项
常见病害:
- 绿霉病:可用多菌灵或多抗霉素预防;
- 细菌性软腐病:应及时清除病株并使用农用链霉素处理;
- 褐斑病:注意控制湿度,必要时喷施波尔多液。
常见虫害:
- 螨虫:可用敌百虫或生物杀螨剂;
- 跳虫:可在地面撒石灰粉驱赶;
- 菇蚊:设置黄色粘虫板或使用拟除虫菊酯类药剂。
注意事项:
- 所有农药使用必须符合国家《食用菌生产安全用药规范》;
- 不同品种不可混种,以免发生基因污染;
- 采收前后7天内禁止使用任何化学农药;
- 菌棒废弃后应集中处理,防止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