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药用扁豆?白扁豆才是正宗药用品种
在日常饮食中,“扁豆”一词常被泛指多种豆类,如四季豆、刀豆、豇豆等。然而,在中医药典和营养学领域,真正具有明确药用价值的“药用扁豆”特指白扁豆(学名:Dolichos lablab L. var. albus),属于豆科植物扁豆的一个变种。它不仅是国家药典收录的中药材,也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优质植物性蛋白来源之一。
白扁豆与其他食用扁豆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性味归经和功能主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白扁豆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暑湿吐泻等症状。因此,当人们问“药用扁豆是哪种扁豆”时,答案明确指向——白扁豆。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上常见的绿色或紫色外壳的“扁豆角”,多为嫩荚供食用的菜用扁豆,并不具备显著药用功能。而作为药材使用的白扁豆,通常以干燥成熟种子入药,外表呈白色或淡黄白色,扁椭圆形,质地坚硬,需经过炮制(如炒制)后增强健脾止泻作用。
白扁豆的营养成分与健康益处
从营养学角度看,白扁豆富含优质植物蛋白(约22.7g/100g)、膳食纤维(约4.7g/100g)、B族维生素(尤其是B1、B2)、钾、镁、铁等矿物质,且脂肪含量低(仅1.1g/100g),是一种高蛋白、低脂、高纤维的理想功能性食材。
其核心健康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调节肠道功能:白扁豆中的可溶性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协同作用,有助于改善便秘、维持肠道菌群平衡。研究显示,每日摄入30克煮熟白扁豆,可持续提升双歧杆菌数量,促进肠道健康。
辅助控血糖:白扁豆含有α-淀粉酶抑制剂,能延缓碳水化合物分解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峰值。临床试验表明,在糖尿病饮食中添加50克白扁豆,可使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约18%。
增强免疫力:其所含的扁豆凝集素(Lectin)具有免疫调节活性,刺激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同时,丰富的锌和硒元素也支持免疫系统正常运作。
适合特殊人群食用:因其温和健脾特性,白扁豆特别适合老人、儿童及术后体虚者长期调养使用。中医常用“参苓白术散”即以炒白扁豆为主要成分之一,治疗脾虚泄泻。
需要强调的是,生白扁豆含有一定量的植物血凝素和皂苷,具有一定毒性,必须充分加热煮熟(建议沸水煮30分钟以上)方可安全食用。家庭烹饪时可提前浸泡6小时,再用高压锅炖煮,既保留营养又确保去毒彻底。
如何选购与储存药用白扁豆?
在中药材市场或正规药店购买药用白扁豆时,应选择颗粒饱满、表面洁白、无虫蛀霉变的产品。优质白扁豆直径约为8–12毫米,厚度3–5毫米,断面呈粉性,气味微香。
若用于药膳调理,推荐选用炒白扁豆(又称焦扁豆),其健脾止泻效果优于生品,更适合脾胃虚弱者。家庭自制可将生白扁豆放入无油锅中小火翻炒至微黄色并散发香气即可。
储存方面,应密封置于阴凉干燥处,避免受潮结块或生虫。夏季高温季节建议放入冰箱冷藏保存,保质期可达12个月。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可通过以下方式合理利用白扁豆的药食同源价值:
- 健脾粥:白扁豆30g + 薏苡仁20g + 大米50g,煮粥早晚温服,适用于慢性腹泻、消化不良。
- 暑季汤饮:白扁豆15g + 藿香10g + 陈皮6g,煎水代茶,预防夏季胃肠型感冒。
- 增肌辅食:将煮熟白扁豆打成泥,加入鸡胸肉糜制成丸子,提供高蛋白低脂营养组合。
科学认知药用扁豆,避免误用混淆
尽管“扁豆”名称相似,但并非所有扁豆都具备药用功能。例如:
- 黑扁豆(Dolichos lablab L. var. niger):虽同属扁豆变种,但主要用于染料或饲料,药效未被药典收录;
- 红花菜豆(俗称“龙牙豆”):外形类似,但属于不同物种,不具备健脾化湿功效;
- 荷兰豆、甜豆:仅为嫩荚食用,营养价值偏重维生素C,无药用记载。
因此,回答“药用扁豆是哪种扁豆”这一问题时,必须明确指出:只有白扁豆才是法定药用扁豆品种。消费者在购买时应注意产品标签是否标注“白扁豆”或“炒白扁豆”,并优先选择有GAP认证或中药饮片生产资质的企业产品。
此外,孕妇及过敏体质人群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虽然白扁豆总体安全性高,但过量服用可能导致腹胀、嗳气等消化不适,建议每日用量控制在30–50克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