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皮不只是“废料”:被忽视的营养宝库
在日常烹饪中,很多人习惯将冬瓜去皮后食用,尤其是白皮冬瓜(Benincasa hispida var. clava),其外皮坚硬、蜡质层明显,常被视为不可食用的部分。然而,从营养学和中医药理角度来看,冬瓜皮能干什么用的答案远比想象中丰富。它不仅不是“厨余垃圾”,反而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天然食材与药用资源。
白皮冬瓜是中国南方广泛种植的一种夏季瓜类蔬菜,其果皮呈淡绿色至灰白色,表面覆盖一层天然白霜(蜡质层),具有良好的保鲜性能。而这层看似无用的外皮,实则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葫芦素类化合物、多糖、黄酮类、皂苷以及钾、钙等矿物质。
科学研究表明,冬瓜皮中的总黄酮含量可达1.2%以上,显著高于果肉部分;同时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约28.6g/100g干重),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这些成分赋予了冬瓜皮抗氧化、利尿消肿、调节血糖等多种生理功能。

冬瓜皮能干什么用?五大实用场景详解
1. 中医食疗:天然利尿剂,缓解水肿
在《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等权威典籍中均有记载:“冬瓜皮性味甘凉,归脾、小肠经,有利水消肿、清热解暑之功。”尤其适用于炎炎夏日因湿热引起的下肢浮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冬瓜皮提取物可通过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抑制钠离子重吸收,发挥温和而持久的利尿作用。临床观察显示,每日使用15–30克干燥冬瓜皮煮水代茶饮,连续服用3–5天,可有效改善轻度水肿状态,且无电解质紊乱风险。
实用建议:将新鲜冬瓜皮洗净切段,晒干保存。每次取15克加水500ml,煎煮15分钟,过滤后饮用,适合高血压伴水肿人群日常调理。
2. 控糖助手:辅助调节餐后血糖反应
近年来多项动物实验发现,冬瓜皮多糖(DPS)具有显著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能够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分解速度,从而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一项发表于《中国中药杂志》的研究指出,给予糖尿病模型大鼠每日灌胃冬瓜皮提取物(200mg/kg体重),持续4周后空腹血糖下降达27.3%,胰岛素敏感性明显提升。虽然人体试验尚在初步阶段,但已有营养干预方案将其纳入辅助控糖饮食体系。
食用提示:糖尿病患者可在炖汤时加入少量清洗干净的新鲜冬瓜皮同煮,既增风味又助调控血糖波动。
3. 烹饪增味:提升高汤层次感的“隐形调味料”
许多老厨师在熬制素高汤或粤式老火靓汤时,会特意保留冬瓜皮一起炖煮。原因在于,冬瓜皮中含有一定量的游离氨基酸和有机酸,在长时间加热过程中释放出清新的瓜果香气,并能增强汤体的鲜甜感。
特别推荐用于搭配海带、扁豆、薏仁等健脾祛湿食材,共同煲煮“祛湿排毒汤”。注意需提前彻底清洗表皮污垢及农药残留,可用软刷轻刷后焯水去涩。
4. 外敷护肤:民间流传的天然祛痘配方
部分地区民间有使用冬瓜皮捣汁外涂治疗青春痘、痱子的传统做法。这并非空穴来风——冬瓜皮中的黄酮类物质具有抗炎抑菌作用,配合其所含的维生素C与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可减轻皮肤氧化损伤。
操作方法:取新鲜冬瓜皮内侧白色部分捣烂取汁,涂抹于清洁后的面部或易出汗部位,静置15分钟后温水洗去。每周2–3次,适用于油性肤质人群夏季护理。
注意事项:敏感肌肤应先做局部测试,避免过敏反应。
5. 农业循环利用:堆肥与植物防虫原料
除了人用价值,冬瓜皮还可作为有机农业的重要资源。因其富含纤维素和氮磷钾元素,是优质堆肥材料。经发酵处理后可转化为高效有机肥,用于果蔬种植。
更有研究表明,冬瓜皮浸提液对蚜虫、红蜘蛛等常见害虫具有一定驱避效果,可作为低毒环保型植物源农药的潜在原料,助力绿色农业发展。

正确使用冬瓜皮的三大注意事项
尽管冬瓜皮用途广泛,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 清洗必须彻底:市售冬瓜可能喷洒保鲜剂或农药,建议用流动清水冲洗并配合软毛刷擦洗表皮,必要时可用稀释食醋浸泡10分钟后再使用。 
- 体质辨证使用:冬瓜皮性寒,脾胃虚寒者(如经常腹泻、怕冷)不宜长期大量服用;孕妇慎用,以免过度利尿影响体液平衡。 
- 储存方式得当:新鲜冬瓜皮易腐烂,短期可冷藏保存2–3天;若需长期备用,建议切块晒干或烘干后密封避光存放,保质期可达6个月以上。 

结语:让“边角料”焕发新生
“冬瓜皮能干什么用”这一问题的背后,是对食物全利用理念的重新审视。白皮冬瓜作为我国主要栽培品种之一,其果皮不应再被简单丢弃。无论是作为家庭食疗材料、烹饪辅料还是农业资源,冬瓜皮都展现出极高的综合利用价值。
通过科学认知与合理应用,我们不仅能减少食物浪费,还能从中获取健康益处。下次烹饪白皮冬瓜时,请记得留下那层看似普通的外衣——它或许正是你夏日养生的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