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地膜“变身”记——从保墒增收到绿色循环
地膜,一种聚乙烯材质的PE薄膜,覆盖于田地可提高土壤温度、保持水分、防治病虫害。20世纪70年代,固原市彭阳县红茹河流域首次试验覆膜种植时,农民曾因担忧“颗粒无收”而拒绝使用。尽管如此,农技工作者依旧没有放弃,还是开辟出了试验田。春种秋收,试验田的丰收成果说服了群众,上世纪80年代起,地膜在玉米、小麦等作物上大面积推广,成为干旱区农业的“革命性工具”。
随着覆膜种植面积扩大,废旧农膜被随意丢弃引发的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及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等问题日渐突出。清除废旧农膜,成为彭阳县农村环境治理的“痛点”。
2004年,彭阳县有了一家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厂,经营者邓世平早年跑运输,见了些世面,看到村民饱受“白色污染”的困扰,四下打听解决方法的同时嗅到了商机,便回乡建厂。创业之初,邓世平花费40万元采购的设备并非专用废旧农膜加工机器,导致生产受阻。但他并未气馁,辗转宁夏吴忠及内蒙古、甘肃、陕西、山东等地寻求技术支援,最终从山东请来技术人员改造设备。经过晾晒、粉碎、漂洗、甩干、挤出、切粒等工序,废旧农膜成功转化为聚乙烯高压塑料颗粒,实现了“变废为宝”。
彭阳有了第一家真正的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厂。于是,邓世平以每公斤0.8元的价格大量收购废旧农膜,周边农民朋友的废旧农膜处理难题得到解决。虽然那时候运输条件有限,农民朋友用驴套板车运送,但大家也愿意跑大半天的路程把废旧农膜送来回收。
听农技工作者说,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属于环保项目,会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继“第一家”后,彭阳县陆续建起8家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厂。但由于环保要求不达标,最后分南北区域保留了2家加工企业。邓世平的企业因连年更新设施,并配套了环保设备而成为其中之一。回收数量逐年增加,他获得的利润也连年增长。2004年生产300吨,2005年580吨……这些,见证着彭阳县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也记录了彭阳人民保护生态环境、守护青山绿水的历程。
如今,彭阳县覆膜农作物种植面积以每年50万亩的保有量稳步发展。政府加大力度鼓励废旧农膜回收再利用,收购废旧农膜有了每吨800元的补贴,并在重点乡镇建立了30个废旧农膜以旧换新兑换收购网点。从污染源到再生资源,彭阳县用二十年时间探索出一条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绿色之路。
今年夏初,固原市临近县的甘城乡推出“以膜换鸡”活动,村民们用废旧地膜兑换鸡苗,既清理了农田污染,又发展了庭院经济,一举两得。甘城村村民王玲霞和邻居结伴而来,她带来的地膜足足有15公斤。“平时这些地膜堆在地里没法处理,烧了污染空气,埋了又影响庄稼。现在政府回收,还能换鸡苗,真是好事!”王玲霞笑着说。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她顺利兑换了15只鸡苗,并现场签订了承诺书,保证自家田地及房前屋后不再残留废旧地膜。
在临近县的具体实践带动下,固原市也触发了其自身的行动,因地制宜结合区域特点和作物种类制定残膜回收方案,并专门设立残膜回收利用专项资金,积极扶持残膜回收利用。同时各地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残膜回收、加工机械购置补贴和项目支持,采取“以奖代补”、项目扶持相结合的办法,支持残膜回收利用。构建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农户参与、市场运作,探索以旧换新、以旧换物等方式,推进农用残膜回收利用。
正如甘城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马向东介绍,农用残膜长期滞留土壤会影响农作物生长,而随意焚烧又会污染环境。乡政府推出“以膜换鸡”政策,鼓励村民主动回收残膜,“这不仅解决了白色污染问题,还能帮助村民发展养殖,增加收入。”
为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甘城乡政府成立了农用残膜督察组,将在活动结束后对各村田间地头和农户房前屋后进行巡查。如发现仍有残膜遗留或弄虚作假行为,乡纪委将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真正推动农村环境改善,同时带动村民增收。”马向东表示。
近年来,固原市持续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在残膜治理方面不仅创新政策机制,也积极引入技术手段。在今年的春耕备耕工作期间,原州区农机中心积极协调地膜生产企业第一时间进行配送,陆续向各乡镇农户发放0.015毫米加厚高强度地膜,确保“不落一户”“不落一人”,并同步开展残膜回收与技术指导,助力绿色春耕。
“去年用的是加厚高强度地膜,铺在田里风刮不跑、雨冲不破,保温、保湿效果好,除草快,秋后回收也能轻松扯下来。”在原州区开城镇上青石村,村民马小军登记领取地膜时说。工作人员现场随机抽样检测地膜,讲解加厚高强度地膜的优点以及使用注意事项。传统地膜因厚度不足易老化破损,导致重复覆膜成本高、回收难度大,残留土壤形成“白色污染”,而0.015毫米加厚高强度地膜抗拉伸、耐候性强、使用寿命长,可有效减少因破损导致的土壤污染问题,同时提升保墒、保温性能,帮助农户节约覆膜成本。
此外,原州区以农田废旧地膜有效回收为导向,鼓励农户抢抓土壤解冻期,开展残膜回收。今年,原州区投入新型残膜回收机50余台,采用“机械+人工”方式,加强农用地膜科学使用和回收,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在原州区头营镇南屯村,残膜回收机沿田垄匀速作业,通过旋转耙齿精准抓取地表残膜,经传送带筛除泥土杂质后自动卷压。在机械无法作业的地块,村民再手动捡拾残膜,最大限度降低农田“白色污染”。回收后的残膜,农户以每公斤0.6元就近交给农用残膜回收标准化示范点,企业将残膜加工为再生塑料制品,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据了解,原州区已建设残膜回收网点26家,扶持改建残膜加工企业3家,通过“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站点回收+集中拉运”的运营机制,覆盖到各乡镇,有序做好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工作。
在这一系列具体实践的背后,是固原市整体性的技术创新布局。固原市主动探索残膜回收新兴技术,创新地膜覆盖暨残膜回收利用新技术推广方法,稳定残膜回收利用渠道,提升现有残膜加工企业生产效益,引进研发利用农用地膜新产品暨残膜颗粒再加工技术,试验示范农用残膜颗粒延伸产品。同时以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地膜、塑料新产品与残膜颗粒综合利用研发技术为重点,加快主要农作物地膜覆盖模式机械化回收残膜技术突破,坚持先试验示范再推广普及,通过示范引导、宣传培训、辐射带动,加快了固原市新技术新装备的普及应用。
如今,固原一步步将地膜从增产的“保障”转变为绿色的“负担”,又从污染的“源头”再生为资源的“循环”。截至目前,全市共回收残膜4万吨,加工塑料颗粒8000吨。这片曾经被白色困扰的土地,正用实践书写着“取之于田,还之于田”的生态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