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旮旯种出“金疙瘩”
聊起村里这些年的变化,庄子田村党支部书记、村小组组长鲁春红的故事可以装满几十个箩筐。但概括起来,就一件事——村里干部、群众学习“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走出了一条“搬家不如搬石头,搬石头不如栽种仙人掌”的乡村振兴之路。
庄子田村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新平街道的一个村民小组。村寨周边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面积超80%,人均耕地少,收入渠道有限。跟周边其他村子比起来,庄子田村谋振兴已妥妥输在了“起跑线”上。
为了改变,新平街道党工委回引长年在外经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优秀党员鲁春红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小组长。2021年,鲁春红走马上任。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村里17名党员的思想先统一起来,“不解决人的问题,就没办法解决发展的问题”。
让党员吐苦水、拍桌子,鲁春红称之为“排毒法”。吐完苦水,拍完桌子,就外出学习,上老山回望历史,赴烈士陵园感念先辈……一场红色之旅结束,大家的思想渐渐发生了变化。鲁春红趁热打铁,把自己对村庄的发展规划、产业设想和盘托出,并将全村划分为8个网格责任区,推选8名年轻党员每人挂联一个网格,负责把群众的心聚到村庄发展上。
人心齐,泰山移;产业准,发展顺。村里优选有着200多年种植历史、耐旱抗病且投入低的仙人掌作为特色产业,依托祖辈的种植经验,加快技术改良,让“老树生新枝”,也让石漠化劣势变成产业优势。
鲁春红对记者说:“以前村里种植仙人掌,基本上是用做农田地界、围墙防护,还有猪饲料,都是些不起眼的东西。没有人会想,它们还能变成钱。”
其实,选择仙人掌产业,鲁春红心里早就有了底。前些年,他走南闯北,见了不少世面。每年春节回村,年轻人都喜欢跟他聊天,也想让他支个招。那会儿,他建议大家多点仙人掌,只要种出来,不管叶片还是果子,他都收购。不少年轻人听了他的建议。鲁春红回村任职的2021年,村里仙人掌已经发展到700亩。
“有了这个基础,接下来就是要把它干大、做强。”鲁春红说,村里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动员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免费发放种苗,实行统购统销。2022年,合作社又成立了公司,专门为产业发展提供产销研一体化综合服务。
村民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没两年,仙人掌就发展到了3000亩,那些石头旮旯里几乎种满了。不仅如此,村民的种植技术也有了很大提升,让仙人掌实现了一年一台叶到一年三台叶的快速生长,叶片夸大肥厚,花香芬芳四溢,果子清甜沁心。
规模上来了,加工也得跟上。在上海市静安区的帮扶下,村里建成了集分拣、干洗设备、冷库于一体的标准厂房;与省内高校合作,研究开发了仙人掌粉、仙人掌啤酒、仙人掌果干、仙人掌酵素等十余种系列产品,畅销省内外。
时下,仙人掌果收获已接近尾声。鲁春能一家子已经忙碌了好几个月,虽然累,但心里很甜。鲁春能自己家种了60亩仙人掌,挂果的有十来亩。他说:“今年果子均价每斤5块,我已经给公司卖了2万多斤了。像我家这样的,村里有十多户。”
如今,庄子田村仙人掌种植面积已达5000亩。2024年综合产值1732万元,带动户均增收超10万元。更可喜的是,今年8月初,村里生产的20吨可食仙人掌叶片出口越南。仙人掌真正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金疙瘩”。鲁春宏说:“能卖出国,说明咱们的产品好。”
庄子田村的石头旮旯里绿起来了,那些曾经为发展而犯的愁早已烟消云散,村口巨幅“中国仙人掌第一村”的标语格外引人注目,更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