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智慧农业盛会召开
10月16日至19日,2025年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大会暨智慧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观摩会在天津成功举办。本次盛会以“人工智能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由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主办,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承办。京津冀三地科技与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代表及国际专家等600余人齐聚一堂,共商智慧农业发展大计。
其间,还举办了第十三届农业智能技术国际学术会议,进一步深化了国际国内智慧农业前沿技术的交流对话。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主持。天津市副市长王宝雨在致辞中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期望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在推动农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雷刘功则对联盟未来在智慧农业研发创新领域寄予厚望,期冀其为全国智慧农业贡献“京津冀方案”。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燕继晔回顾了联盟一年来在学术交流、平台搭建、项目攻关和产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务实成果。他指出,联盟显著提升了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未来将深化成员合作,加速推进区域内农业科技资源的高效整合,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联盟阵容持续壮大,首科腾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德致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保定市农业科学院等8家单位新晋加盟,成员总数达108家。
大会发布了年度智慧农业主推成果,涵盖8项新产品、7项新技术和5项新模式,为京津冀智慧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抓手。一项备受瞩目的签约是北京农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的战略合作,双方将携手探索“人形机器人平台+垂直农业场景”的融合应用新模式。
大会还重磅发布了由赵春江院士团队主导研发的全国首个百万亩级“奇稷智慧农场”。该农场以“奇稷大模型”为核心智能中枢,成功突破遥感信息精准解析、智能决策优化和精准协同作业三大关键技术,创新性地将育种、大田、果园、温室、牧场、渔场等多元化农业生产场景统一纳入智能化管理框架。
目前,“奇稷智慧农场”解决方案已在京津冀、东北、西北、西南等全国23个省(市、区)实现规模化应用,标志着我国智慧农场建设进入全新阶段。
作为大会重要组成部分,第十三届农业智能技术国际学术会议于10月17日在天津国家会展中心开幕。会议同样聚焦“人工智能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14个国家的600余名专家学者。第五届“扬翔杯”中国农业机器人创新大赛颁奖仪式同期举行,本届大赛共评出18项创新大奖,该赛事作为国内农业机器人领域的权威竞技平台,四年来累计颁发奖项97项,有效促进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学术交流活动密集而深入。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中国工程院罗锡文、赵春江、戴琼海、孙凝晖、王耀南、于海斌六位院士,中国科学院乔红院士,以及任福继、凌晓峰、杨先一、兰玉彬四位外国院士共呈现了17场精彩纷呈的大会报告。会议还设立了农业传感器、农业遥感探测、农业人工智能与大模型、农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智慧农场建设实践等五大专题研讨板块,以及农业智能技术、农业遥感、畜禽智慧养殖、农产品智慧供应链、智慧灌溉、精准植保五个平行分论坛,共计114场专题报告,深入探讨了AI技术如何重塑农业生产、感知、决策与作业全链条,驱动智慧农业向全无人化、智能化跃迁。
为了让与会者更直观感受智慧农业的魅力,大会特设农业智能技术与装备专题展区。展区系统化展示了覆盖“耕种管收”农业全产业链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从田间地头的智能感知设备,到基于AI的农情分析与决策模型,再到高效精准的自主作业机器人等尖端技术与创新产品集中亮相,为未来农场勾勒出清晰的技术图景。
会议期间,代表们还实地考察了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基地。该院由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静海区人民政府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于2020年联合组建,聚焦农业机器人、农业传感器、精准农业等前沿领域,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能农业创新平台,是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此次大会的召开,不仅全方位展示了京津冀地区在农业科技创新协同与智慧农业发展上的最新成就与实践经验,更通过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为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深度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加速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指明了方向,凝聚了共识,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