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农村创业项目大赛全国总决赛侧记
10月15—16日,2025年农村创业项目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湖南长沙举办。大赛以“创新点燃乡创 产业赋能振兴”为主题,设置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2个赛道,汇聚全国59个优秀项目同台竞技。现场路演采取“5分钟路演+3分钟问答”方式,让前沿乡创理念与务实产业思考深度碰撞,也通过专家精准“把脉”明晰了项目市场化升级路径,更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乡村产业的多元活力与联农带农显著成效。
“我是一名‘95后’,三年前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面临就业选择问题。乡村有很多值得关注的机会,广袤乡村蕴含着丰富的市场资源与潜力,更重要的是乡村包含着我们向往的溪水潺潺、鸟鸣幽幽的生活。”浙江“窑里青年文产赋能整村运营项目”负责人黄彬彬在路演时,讲述着创业初心。
“其实在创业前期调研时,我们便发现乡村存在年轻人才流失、优质乡村资源闲置的问题,逐渐‘空心化’的乡村到底应该由谁运营,我们给出了逐渐清晰且具体的回答。”黄彬彬说道。她来到了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窑里村,投身乡创,开始了乡村运营之旅。
“孩子,是乡村最‘燃’的希望。打造‘儿童友好艺术村’便是我们为窑里村提供的定制方案,通过‘村集体资产入股’模式,创新‘村集体+运营公司’股份合作机制,带动整村发展,如今共盘活闲置房屋146间,引进乐高教育、陶艺研学等22个业态,带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480万元。”黄彬彬介绍道。
目前,该项目已累计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参与运营服务村民年人均增收超2.5万元。“新农人”黄彬彬探索出来的“青年入乡+文产赋能”模式已在杭州高桥村成功复制,“向村行”系统目前已服务全国25个区县、超1500家乡村商户,形成可推广的整村运营解决方案。
如今的窑里村童趣盎然,新农人的鲜活力量注入农村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而在距离1000公里的湖南常德津市的毛里湖,大型国风古韵巡游花船从云水深处悄然浮现,演员与游客对歌互动,“创二代”罗维则用一场演出交上了乡村振兴的“两山”答卷。
罗维从小便跟着父亲在津市药山镇杨坝垱村的荒岛上种树,近十年过去了,学影视编导专业的罗维大学毕业了。“用所学专业让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发展得更好,是我回乡创业最质朴的想法。”罗维说。
将20万棵树构建的绿色小生态与水天一色的毛里湖结合起来,用一场沉浸式演艺凝聚本土力量,成为了罗维破题之举。让村姑变导游,让农民变演员,该项目直接带动208名村民就业,月均收入6300元,助农集市年销售超400万元,村集体年增收52万元。
在大赛现场,“茶三代”吴川平穿着侗族服饰,讲述贵州黎平县茶叶全产业链加工的故事;返乡青年胡萍子则用“非遗+国潮IP”把千年美酒带出大山;“农创客”张少华通过年服务4000万人次、农产品销售2亿元的数据彰显青年创业潜能……农村创业大潮中涌现出大批“新农人”,为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创深度融合贡献年轻力量。
在大赛现场的展台区,浓郁的果香与谷物香气交织,山楂汁酸甜爽口、桑葚干饱满醇厚、蜂蜜澄澈温润,引得往来观众纷纷驻足品尝;而一旁的炸薯条展台更是人气爆棚,金黄酥脆的薯条香气四溢,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排队尝鲜的人。“曾经有人说,中国做不出好吃的薯条,我深耕马铃薯行业多年,就是要把‘中国薯光’点亮!”雪川固原马铃薯产业绿色高质量综合开发项目负责人王楠说道。
“过去,我国马铃薯加工专用品种长期依赖进口,90%以上的市场被加拿大‘夏波蒂’品种牢牢占据,不仅让整个薯条行业陷入受制于人的被动境地,更在种源定价、供应稳定性等方面处处受限,难以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王楠说,“于是我们从品种入手,组建科研团队,研发更适宜西部种植的马铃薯,构建起从种子到餐桌的全产业链。”
马铃薯育种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带动了马铃薯加工业的蓬勃发展。而在宠物经济这片蓝海中,技术也成为激活“低值资源”的关键力量。
直播间爆品月销近300万罐,年销售额达1.5亿元,中国宠物行业第一个过亿元的直播间……写满各种“第一”的成绩单来自“益和——世界级宠物鲜湿粮食品‘单项冠军’项目”,荣誉背后是其核心技术的支撑。
“江苏宿迁是白羽肉鸡大市,年屠宰量达1.5亿只,宠物食品蛋白原料80%来自白羽肉鸡。”项目负责人施立平说,“拥有得天独厚的产业基础,依托超声改性提取禽血浆蛋白、禽骨胶原蛋白肽制备、酶解美拉德反应宠物食品等专利技术,使禽类副产物转化率提升至70%,实现‘低值副产物’到‘品质宠物食品原料’的增值转化。”
“我们共取得65项创新专利,同时每年拿出盈利的3%支持产品研发与技术升级。”施立平说。去年,项目所在公司营业收入5.29亿元,净利润0.48亿元,带动5000余农户年均增收1.5万元。
大且鲜的螃蟹可用作鲜食,但由于季节性销售周期的限制,总有一些“老头蟹”卖不出高价。那当季不好上市的“老头蟹”怎么卖?农产品加工便是出路。
“锁鲜是农产品加工的核心环节。在螃蟹大量上市的时候,我们会集中收购,然后利用保鲜保质技术,尽量做到零损耗、活态保鲜。”“从蟹壳到蟹黄零废弃产业链项目”负责人王邦神介绍,“除了保鲜技术,低温蟹黄分离技术让加工后的螃蟹仍保留较高营养,超高压杀菌技术则可以做到常温去尘。”
据介绍,该项目在产品与技术上不断创新,攻克了活蟹保鲜、花雕熟醉工艺等8项核心技术,通过精细化加工将蟹黄、蟹肉、蟹膏高效分离,开发出即食醉蟹、蟹黄酱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创新推动蟹壳提取甲壳素、加工余料转化有机肥等副产物高值化利用,真正构建起“从蟹壳到蟹黄”的零废弃产业链。
农产品加工绝非简单的“原料变身”,而是技术驱动下的“价值重生”。从马铃薯产业的“破局突围”,到宠物食品赛道的“点石成金”,再到螃蟹加工的“变废为宝”,每一个成功案例的背后,都离不开技术这把“金钥匙”,它不仅破解了产业发展的痛点堵点,更重塑了农产品的价值链与竞争力。
每年盛夏,新疆伊犁伊宁县喀什镇琼布拉克牧业村便成了紫色的梦境,全球单体连片面积最大的万亩薰衣草花海盛放,微风拂过,紫色花浪翻滚,芬芳裹挟着天山脚下的清新气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谁能想到,这片如今让人心醉的花海,八年前还是一片荒芜的戈壁滩,六万亩土地上,仅存着一棵孤零零的树。
从荒滩到花海,从贫瘠到繁盛,源于一场乡村创业项目。天山花海农旅结合休闲游项目落地于此,种下200万棵树木筑牢生态屏障,铺设2.8万公里滴灌带编织灌溉网络,更在这片土地上培育起4万亩农作物与特色林果,生态的改善激活了乡村的潜在价值。
“我们想打造的不只是旅游景点,而是‘田园健康生活目的地’。”天山花海农旅结合休闲游项目负责人何倩梅介绍,“依托万亩庄园的特色物产,开发食养、宿眠、疗愈三大健康板块,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享受源自乡村的健康生活。”
农村创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村集体这一“核心纽带”,而村集体土地流转机制的创新,更成为带动农户增收的“快捷键”。为实行统一经营,雪川固原马铃薯产业绿色高质量综合开发项目所在公司流转土地5.35万亩,通过建立土地流转保底收益机制,为5531户土地流转农户年支付土地流转金达到2670万元,实现了农业集约化发展与农民稳定增收“双赢”。
农村创业是发展乡村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就业的重要途径。据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去年底,全国各类返乡创业人员累计达1430万人,单个返乡创业主体平均吸纳6人稳定就业、17人灵活就业,还通过订单、采购、资金、技术、赋能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